第一章:家穷的孩子早当家(2 / 2)
旁边一个卖手套袜子的大妈指着卖苹果的老板附和道,卖苹果的大叔听到有人夸自己儿子笑的咧开了嘴。
对方看似是在夸大叔的儿子,其实更多是在讽刺游闲。
原因是游闲初到此地占了“她的位置”,但是游闲又怎么肯让,又不是说你经常在这摆这就是你的位置。
因为这事刚才没少编排游闲,还故意把摊位摆的老前挡住了部分游闲摊位的视野。
如果换游闲刚出来摆摊时肯定要一顿反驳的,现在他连解释都懒得解释,随你们怎么看,我又不会掉一斤肉。
“诶,游闲,真的是你啊。”
“是你,赵明辉”,这人正是他们班长赵明辉。
“还有半年高考了,你这个一高加强班的学生,怎么不在家复习,想着出来卖东西?”
“还能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钱啊。”
“再说了,咱也不能死学习,好不容易放假出来活动活动换下脑子也挺好,活学活用嘛。”
说话时游闲还不忘看了看两边的人,一脸笑意。
听到游闲的话赵明辉点点头,“也是啊,怪不得你数学那么好,原来还会做生意。”
两人这对话不像演的,这个叫赵明辉的小伙无论从穿着举止都像个学生,而且脖子上挂的耳机一看就不便宜,显然还是个富家子。
那么这个卖甘蔗的小伙就真的是学生了,而且还是一高加强班的学生。
“我滴乖乖,真的是一高的学生啊,还是加强班的高材生。”
“据说能进一高加强班的那都是半只脚踏入名牌大学的。”
“卖苹果家孩子的一高还是花钱上的,听说还有点跟不上,跟别人加强班的孩子那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说这话的是游闲另一边的一个大妈,声音和刚才买袜子的大妈一样阴阳怪气。
她一直很看好游闲,甚至想把自己女儿介绍认识一下呢。
有钱没钱没关系,关键这孩子聪明机灵还能吃苦,到了社会上肯定有出息,而且人长的也俊秀,人也不矮。
而现在听到游闲竟然还是一高加强班的学生时,那好感度更是直线上升,一副丈母娘看女婿的表情盯着游闲看,越看越满意。
至于卖手套的大妈则是一脸便秘的表情,不敢相信的看着游闲,卖苹果的大叔也是一脸尴尬。
一高,全称阳城市第一高中,在阳城,踏入这所高中,就等于半只脚踏入大学。
阳城虽然只是县级市但是人口过百万,每年初中毕业生过万,能够进入阳城一中的不过一千多人,差不多是十里挑一。
而游闲他们这一届一共有26个班级,却只有两个加强班和一个精英班。
他这种学生算得上是百里挑一了。
听到周围人的议论两人的虚荣心都得到了小小的满足,尤其是游闲,他能感觉到周围人此刻看他的表情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对了班长,您老人家作为武科生,不好好在家练武,怎么想到出来逛街的?”
“和你差不多,练武也不能总是在家里和武馆闭门造车,适当出来走动走动跑跑步也挺好。”
游闲这才注意到对方大冬天的穿了一身松散的练功服,耳朵上还带了不知道什么牌子但是一看就很贵的耳机。
当然,这家伙不只是跑步的时候穿的少,平时在班级穿的也少,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练武的——不怕冷。
如果说刚才人们对于两人加强班学生的身份只是惊讶和欣赏,那么当得知赵明辉还是武科生的时候,就变成了羡慕,向往,甚至还带了一点敬畏。
这些年随着华国的发展,每年都毕业几百万大学生,大学生其实真不稀奇了,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
很多不喜欢读书的孩子还会把大学生也有扫厕所卖猪肉的作为理由来反驳家长。
但是武科生可不一样,那可都是包分配的,而且起点都不低;就算不肯进体制,干点其他的也是要比普通人容易的多。
阳城每年考上大学的有一两千,但是能够考上武科大学的却是屈指可数。
只见赵明辉拍了拍游闲的肩膀,“游闲好好干,我还有事,先走了。”
看着赵明辉离去的背影游闲心情复杂,对方父亲是县组织部的副部长,还是通脉境界的武者,母亲是做本地房地产生意的,开发了好几个楼盘。
赵明辉刚才穿的那套衣服别看很薄,但是据说要上万块,是什么特殊材料制作的,非常结实,普通的刀子都割不破。
自己就算努力一辈子,能够达到对方的起点吗?
算了算了,不想这些了,人和人是不同的,要是所有人都这么想那都不用活了。
再说自己有手有脚也饿不死,无非总要干一些迫不得已的事情罢了。
想当初他刚出来摆摊时也是腼腆大男孩,别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了。
第一次去批发市场批发东西晃悠了半天才敢开口问价格,卖东西只知道弄个小板凳往那一坐,有人问价格就说一下,最多别人讨价还价的时候说几句“已经很便宜”的话。
其实他最初卖东西卖的真的很便宜,但是人向来只想要更便宜。
看到你轻易退让只会进一步砍价,进一步压缩你的利润。
后来他学会了察言观色,观察对方的购买意愿和经济实力;还学会了演戏,不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底线在哪,也尝试着主动开口去拦路人。
摆摊能不能赚到钱的最大差距就在这里。
这年头大家手头也宽裕多了,很多人买不买都是一念之间的,你不开口说他们永远不会买你的东西,你开口了,那就有可能。
而且作为消费主力军年轻人不少还是社恐,不太好意思主动问价格。
要是被拒绝了也没什么,挣钱嘛,不寒颤。
“卖甘蔗了,刚上市的甘蔗,可甜可甜了”,游闲又开始吆喝起来。
稚嫩的脸庞明亮的眼睛和其他小贩混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和热闹的街道相得益彰。
吆喝声并没有让他显得粗鄙,反倒隐隐成为了这一片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