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陈氏文学奖的影响力(1 / 2)
在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发表后,各国的朝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讨论。
时值卯时,晨光熹微中,魏国朝廷内的金銮宝殿已然灯火通明,文武百官身着华服,依照品级序列鱼贯而入,纷纷站定于自己所属的位置。群臣之中,有手持奏章者、有窃窃私语者,但今日不同于往日,他们的话题焦点集中在了近日流传甚广的那些主张开放、反对封锁的檄文之上。
一个大臣首先打破了朝堂上的静谧气氛,他朗声诵读了一段文章中的精辟论述,并表示赞同其观点:
“皇上,当今之世,闭关自守只会导致国力衰颓,唯有广开门户,互通有无,才能富国强兵。”
紧接着,几位颇有名望的大臣纷纷响应,他们以本国农业发展受限、商业交流受阻为例,阐述了封锁政策对魏国长远利益的损害,并大胆提出应当调整对外策略,倡导贸易自由和文化交流。
……
与此同时,在齐国朝堂之上,同样是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吕尚端坐龙椅,目光威严却深藏思虑。
一位大臣率先引述了近来热议的文章内容,指出封闭边疆不仅阻碍了商品流通,更削弱了国家软实力的输出。
随后,许多官员争相附议,其中户部尚书更是详尽列举了齐国因封锁而导致的商船稀疏、关税锐减的事实,恳请朝廷重新审视现有的边境管控措施,力求恢复繁荣昌盛的商贸往来。
各国朝堂之上,原本或保守或激进的声音此刻汇聚成一股潮流,指向同一个方向——通过更加开放的姿态,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意识到,固步自封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格局,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内外交流,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场围绕开放与封锁问题的朝议,无疑将对魏、齐两国乃至整个大陆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在各国的朝堂与民间,原本持反对态度的官员和文人,在仔细研读了陈氏文学奖得主们的文章后,逐渐开始反思自己原有的立场。
他们虽然并未被直接收买或受到利益驱使,却因对陈氏文学奖这一权威象征的高度认同而深受触动。在他们心中,陈氏文学奖宛如一座巍峨的文化高山,其得主更是如同丰碑一般,代表了思想深度与艺术造诣的巅峰。
其中一位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文人,在他的书房中挑灯夜读,反复咀嚼着文章中的每一字句。他时而紧锁眉头深思,时而轻轻点头赞同。
最终,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我曾固守保守之见,但经过对陈氏文学奖得主们的深刻论述深入理解后,才意识到封锁政策所带来的危害远超我的想象。开放国门、互通有无,才是国家长远发展之道。”
另一位平日里以针砭时弊著称的文人,则在一次公开讲学中慷慨陈词,他表示:
“尽管过去我对开放政策持有保留意见,然而阅读到陈氏文学奖得主们饱含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的文字后,我深感惭愧并改变初衷。我们不能让恐惧和短视阻碍进步的步伐,应积极响应这些智者的呼唤,共同推动魏国的开放与融合。”
各国的文人群体也开始纷纷行动起来,通过诗歌、散文、檄文等各种形式声援开放边界的主张。
在各个文化沙龙、笔会乃至街头巷尾,都能听到他们引述那些获奖作家的观点,用他们的文字唤醒民众对于自由交流和共同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在文人墨客们的深刻影响下,这些开放边界的观念如同种子般播撒在民间的土壤中,逐渐生根发芽。
百姓们通过口耳相传、街头巷尾的热议以及各种传播媒介,对陈氏文学奖得主的文章内容有了深入理解。他们开始意识到封锁边境不仅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机遇。
茶馆里,原本闲聊家常的人们开始热烈讨论起国策走向;田间地头,农民们劳作之余,也在探讨着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更公平的价值回报;市场上,商贩们纷纷感叹商品流通受阻带来的损失,期待着能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在这股思想浪潮的影响下,甚至连平日里纪律严明的士兵也开始关注这一话题。
他们在军营中的闲暇时间,或是在操练休息间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议论纷纷。一些士兵开始质疑现行的封锁政策是否真正有利于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认为开放交流或许才是长久之计。
随着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和士兵被这些深具感染力的观点所打动,一股无形的压力从民间涌向朝廷。
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在各大城市的街头举行和平集会,手持标语,高呼口号,要求朝廷倾听民意,重新审视并调整当前的对外政策。
一时间,整个大陆的街头巷尾都回荡着“开放边界,共享繁荣”的呼声,这股源自于百姓的力量。
在魏国皇宫深处,曹丕皇帝背对璀璨的龙椅,面色铁青地站立在御书房内。四周墙壁上悬挂的文人墨宝此刻在他眼中仿佛化为了嘲讽与挑战。
他手中紧握的奏折记录着陈氏文学奖得主们的文章影响及百姓、军队对此产生的反响。
曹丕咬牙切齿,愤怒之情溢于言表:“陈度竟敢利用文学煽动人心,动摇我大魏根基!”
与此同时,在齐国巍峨壮丽的宫殿中,吕尚亦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灼。他身着黄袍,独自站在窗前,目光投向窗外喧嚣的市井,心中却如翻江倒海般难以平静。听闻陈氏文学奖的影响已经波及到齐国军队和黎民百姓,他的眉宇间布满了忧虑。
各国君主都意识到文学的力量远超他们的预期,原本视为附庸风雅之物的文学奖项,如今却成了动摇国家稳定的利器。
然而,他们深知封杀陈氏文学奖绝非易事,因为这不仅会得罪广大的文人群体,更是可能激起更大的社会不满与舆论压力。
陈度长久以来对文人的资助和扶持,使得这些知识分子成为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而今,这股力量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击过来。
面对此情此景,各国皆感进退维谷,束手无策。一方面,他们不愿看到国内民心浮动,军心不稳;另一方面,强行封杀文学奖又恐导致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精英阶层的强烈反弹。此时的街头巷尾,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封锁政策,表达对于开放边界的渴望,这让各国君主更加骑虎难下,内心恐惧与无奈交织,深感危机四伏,细思极恐。在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发表后,各国的朝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