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血溅城主府(2 / 2)
“……”
所行之处,围观群众中们无不跟着喊出这个口号。
虽然一开始只是零星的几个人响应,但一旦有人开了个头,其余人也便跟着融入到了这热烈的气氛中去了。
他们纵情的放声呐喊着,仿佛这样就能冲散近日笼罩在临峰城内的阴翳一样。
大家其实都很不安,哪怕是城内的居民亦是如此。
没有人能在被草原人围城的情况下还能以平常心生活,他们也希望城主府能有所作为。
街道上,游行队伍持续向城主府门口进发,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队伍,将其生生拓展成了数百人的规模,声势好不壮观。
队伍行至城主府门口后,有难民代表走出,站在被事先搭建好的台阶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
“如今城外兵荒马乱,蛮夷入侵,不知多少同胞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可城内之人被高墙遮蔽了双眼,竟不知城外情况之险恶,放任同胞们如草芥般死去!需知城外若失,城内亦如瓮中之鳖,此诚临峰危急存亡之秋也!
“现在,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我们联合!我们必须向城主大人传达我们的意志和声音,让临峰城全体上下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和人民而战斗!”
此言一出,群情沸腾,所有人都挥舞着手臂喊道:
“战斗!”
“战斗!”
“战斗!”
“杀蛮夷,报血仇!”
“荣耀尽归罗兰帝国!”
“……”
聚集在城主府门口的群众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而就在这时,于街道的另一边,一支城卫兵大队姗姗来迟。
为首的卫兵队长拍马赶到,高举长剑,吹响尖锐的哨声,大喝道:“所有人,立刻离开这里,违者入狱受刑、从重论处!”
身后的城卫兵们亦是吹响口哨,齐刷刷的拔出剑刃,其凛冽肃穆的气势竟一时逼退了群众,将他们的呼喊声镇压了下去。
群众的脸上不禁出现犹豫之色,他们是想帮助游行队伍,可这不代表要为此牺牲自己的前程。
看到自己的威慑有效,城卫兵们亦是在心里悄悄松了口气。
虽说是拔剑示威,但他们也很害怕与群众发生流血冲突。
他们方才从城主府那里接到的命令,就是尽可能在不动粗的情况下遣散游行队伍,哪怕要动粗,也一定不要流血。
伊凡并不是暴君,事实上在他刚上任的那几年,在罗兰帝国还未动荡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城主大人将临峰城治理得还算不错。
他在尽一切手段维护临峰城内的安稳,眼下如果暴力处理请战队伍,无疑会在城里造成更大的动乱,必须谨慎对待。
不过,围观群众虽然因为城卫兵的威吓而一时噤声,请战队伍却没有退却。
难民代表面无惧色,冲着卫兵队长大声呵斥道:
“我们都是临峰城的子民,你们不把剑对准侵略我们的敌人,却把它对准自己的同胞,这么做未免太让人心寒!
“我们城内明明还有那么多的军队、那么多的力量,为何闭城不战?城主大人究竟是何居心,莫非这些军队不是用来消灭敌人,而是用来镇压同胞的吗!”
此言一出,卫兵们尽皆色变。
若是在以往,这番冒犯的发言足以让他被当场处决,可现在不行,流血只会让城内矛盾的加剧而已。
卫兵队长烦躁得青筋直跳,他既无法动粗,也无法反驳,只好大喝道:
“你们的行为已经严重妨碍了城里的秩序,来人,把他给我押下去!”
听到队长的命令,几名卫兵立即冲了过来,伸手就要朝难民代表抓去。
“谁敢动我!”
难民代表亦是刚烈,他倏的拔出随身的短剑,大喝道,“你们能镇压得了我们的游行队伍,却掩不住在场所有人的眼睛和嘴巴!
“哪怕今日我们葬身此地,我们也要教城主知道,教帝国知道,临峰人没有一个是孬种!
“无人能践踏我们的尊严,面对侵略与不公,我们力量虽小,亦愿舍生取义,以表守卫家园的一片决心!”
说着他将剑一横,那明晃晃的剑刃没有对着卫兵队长,反而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你在干什么!”
卫兵队长惊呆了,连忙伸手制止道,“等一下,我们没有——”
难民代表充耳不闻,他狂热的大笑起来,用尽最后所有的力气喊道:
“杀蛮夷,报血仇!”
“荣耀尽归罗兰帝国!”
说着他便双手握住短剑,用力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抹——
“噗嗤——”
鲜红的血液从他的脖颈豁口处喷涌而出,喷洒的鲜血将身边卫兵们的衣甲尽数染红,甚至将点点血迹撒在了城主府的墙壁上。
难民代表踉跄几步,从台阶上无力跌落。
街道上的嘈杂声在这一刻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听到了难民代表最后铿锵有力的遗言,看到了他在城卫兵的包围下倒在了地上。
众人用沉默的眼光凝视着城卫兵队长,卫兵队长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脸颊,低头一看,自己的手上满是鲜血。
“不、不是这样的……”他颤抖着声音,“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我等今日便是抱着必死的觉悟过来请战的。”
游行队伍中,有难民幽幽道,“今日之后,临峰城会记住这一天,罗兰帝国也会记住一天。
“历史会铭记我们,它将告诉世人,面对外敌的欺凌,临峰人从来没有屈服过,我们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与他们斗争到底!”
话音落下,游行队伍近百人尽皆将剑横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在这万籁俱寂的凝固氛围中,酒馆之上。
诺伦垂下了眼帘,哈里森翘起了嘴角。
史书有记:罗兰历七十七年十一月八日,上午九时。
草原人入侵临峰半月,城主无为,乃至群情沸腾,请战队伍于城主府全体自刎,以死明志,死者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