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惟德动天(1 / 2)
五谷阁是靖远先生在谢氏族学的住处,阿好一路过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划分好建然有序的田地,放眼望去除了几条主路和连通的小道上铺上了青石板,剩余的都是各种用途的方块田。一块田里种植的冬小麦,此时一片绿油油的,想来过段时间应该能有不错的收成。
自从靖远先生来了以后,谢氏族学里以前的花园、假山、竹林、池塘全变了样,现在的谢氏族学,不知道的人进来,还以为进了哪个小村落。
按靖远先生的原话,'老夫要培养的是懂四时五谷,知民之疾苦的士族,不是张口之乎闭口者也的无用书生!'
“先生早安!”
阿好不出意外在一片西瓜地里找到了人,还是鲜嫩瓜苗的方块田里,一位身穿短打的老者正在给瓜苗授粉。
老者靖远先生听到熟悉的软糯音,起身,已有沟壑的脸上满是慈爱地看向面前的小童:“丫头,来了。”
他自然知道阿好的身份,说来这事,还是卫国公亲自和谢尚书提的,谢尚书又亲自和他说的,谢氏族学内来读书的公子,不允许有伴读伺候在侧,更是没有陪读的说法,突然来一个陪读,自然要他这个任教先生同意,初听还以为是什么惊才绝艳的少年郎,没想到是个软糯的聪明丫头,很......得他喜欢。
阿好走过去面上露出一个乖软的笑,蹲下身利索地揪了了一朵雄花扣在了一朵雌花上,她从前跟着父亲关秀才在地里干过这活,当时满心期盼的就是希望小瓜苗快快长成圆胖的大西瓜。
“来,背诵《尚书.大禹谟》。”靖远先生抽查背诵。
阿好习以为常地边授粉,边背诵:“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一时间瓜田里回响着软糯而富有韵律的背诵声。
“可明白意思?”
“回先生的话,大致是明白的。”
“说说明白了什么?”
阿好顿了一下,直言道:“《尚书》学生通读了一遍,通篇多是君王和臣子的对话,君王贤明有德,臣子通达能干,天下太平,可是学生觉得很不真实。学生方才背诵的《大禹谟》,舜帝认可了禹的功劳,任命他摄政,有苗不服,舜帝便命他带兵攻打苗人,禹整合大军,三十日未攻下,益便进言‘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禹听从益的话班师回朝,七十日后,苗民归附。惟德动天,先生,德行的力量当真有如此大吗?”
瓜田不大,授粉已完成,靖远先生掏出巾帕将阿好和自己的手擦净,牵起她的手,边走笑着道:“丫头,你理解的德行是什么?”
阿好想了想道:“德行就像学生今早吃的芝麻饼,学生今早吃的是芝麻饼很香甜,国公爷可能吃的是如意八宝羹觉得可口,老太太可能用的碧粳粥十分软糯,德行和早膳一样因人而异,学生的理解就是舜帝和禹好的道德品行。”
“德行和早膳放在一起,你这个比喻倒是新奇”,靖远先生摸了一下她的脑袋,继续道:“既然德行可以因人而异,自然也能因时因国而异,‘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这是苗人遇到的问题,‘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舜帝广施文德,朝堂上人们举着战争中用的盾牌和雉尾,载歌载舞,表示偃武修文,这是德行的手段,一个武力与德行并存的强国,民弃不保的苗民归附自然顺理成章,德行在这里说的是一个国家或者疆域的德行。”
阿好若有所思地点头:“学生明白了,好得则强盛,国家强盛则四夷来王。”
“丫头说得好!好得则强盛,国家强盛则四夷来王!希望我大禹国真能如三皇五帝时期一样做到四方来朝。”谢尚书一边捋着胡子,一边笑着进了五谷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