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科考前的放松(1 / 2)
现在事情基本都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准备科举考试的事情了。张凌逸回想起当年的高考也是记忆犹新,简直就是魔鬼地狱一般,大都的科举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大汉的科举制度分为平常科举和特殊科举,他今年要参加的是特殊科举,这也是世家子弟的特权。
平常的科举又有州试、会试、殿试三道流程。考生想参加州试,首先要通过县级举办的乡试,取得州试的资格,或者由官办学堂进行推荐。
通过州试才有资格参加会试,通过会试者才有资格进入殿试。会试是由朝廷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称礼闱,因为通常是春天举行,又称春闱。
殿试是在会试后举行,殿试不作淘汰,只进行排名,由皇帝亲自主持。州试的第一名称之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之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称之为状元。
大汉的科举制度包含门类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两个:“明经”与“进士”。明经和进士都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明经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也就是现在我们考试中常见的填空默写和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学子们对典籍的熟悉程度,也就是说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
“进士”考诗赋、文章和对策,除了会诗词歌赋,还要会写论文,要言之有物、言之凿凿,不仅如此,还有时事政治问答的“对策”,等于要求考生有文采,还要关心时事,又要有政治觉悟,缺一不可。
张凌逸从记忆中知道大汉的科举考试暗自感叹,这比现代的高考还难、录取比例太低了,难怪通过会试选拔就有做官的资格。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未能进入会试,甚至都熬到了头发斑白依然要参加科考。
张凌逸虽然参加的是特殊科举考试,但考生也要考“明经”和“进士”,能参加特殊科考的世家子弟也是经过初步选拔的,包括学问、行止、风评等,并不是报名就能参加。这样一来,就淘汰了一部分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以往的张凌逸是大都第一纨绔,特殊科考对他来说遥不可及,但是现在他已经摆脱了纨绔之名。这次也算是能名正言顺的参加了,相对于平民来说,张凌逸这也算是一步登天了。
大部分的官宦世家子弟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更是寒门学子无法比拟,即便如此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人为因素,正常情况,这样的考试竞争不小。不排除个别人是简单走个过场,但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是一项同等阶层相对公平的考试。
“天下果然没有足够的公平,看来我得临时抱佛脚了,不然还真的会再次成为大都的笑话。”张凌逸走到书房翻阅起了历年殿试及制试的考卷。
凭借自己21世纪的高材生,对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题目熟读于心,努力一下还是很有希望的。张凌逸读书那会语文成绩很好,上了大学之后选修了古代文言文,读研的时候又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引经据典倒也算不得难事,更何况中国历史上那么多优秀的策论,简直是手到擒来。将古人的化用一下,虽然是剽窃古人,但也算是救急了。
张凌逸翻着往年科举考试的题目也是暗自惊叹,果然古代都差不多。时策和诗赋、文章。大同小异只需要稍加修改便可,这可让他激动坏了,脑子里装的都是这类的东西。
“果然穿越还是有好处的,有这类诗词傍身最起码也能混的风生水起。”
不过半日张凌逸就已经看完了往年科举的题目,题目确实很刁钻,不得不说大汉科举考试的质量还是相当高的。不过现在有张凌逸这样的外挂,今年的科举估计其他人也状元无望了。
大概整理了一下思绪,张凌逸心中也大概押了一下题。回想了前世的那些状元试卷,心里有了个大概。诗词不是问题,时策无非是是朝堂时局内外矛盾。现在就剩下文章,不过也不用太担心。
想通了这些张凌逸的内心还是挺放松的,科举考试是最重要的一步,现在已经没有问题了。背着双手哼着小曲出了书房,来到了张潇潇的院子里。
张凌逸环顾四周感慨到,妹妹的这个小院真不错,水晶珠帘逶迤倾泻,帘后的张潇潇正披纱抚琴,指尖起落间琴音流淌,或虚或实,变化无常,似幽涧滴泉清冽空灵、玲珑剔透,悠悠泛音,似鱼跃水面偶然溅起的浪花。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美到了极致。
此时张潇潇也发现了哥哥的到来:“哥你怎么来了,来了也不出声。”依然是一副傲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