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革老朱家的命(1 / 2)
秋寒料峭,当袁崇焕从辽东赶到京师时,恰逢立冬,或许是小冰河气候影响,现在的大明,寒季来得更早,也更寒冷了,就连一直待在辽东的他,都觉得寒冷难耐。
京师的街道上却并不萧条,毕竟是一国之都,全国的权力中心,也是全国的财富集中地,国库的日渐充盈,也反映在京师的商业氛围中。
任何时代,公款消费总是撑起商业市场的一股主流,国库有钱了,各个衙门机关的办公经费充足了,六部的部办学院陆续开张招生,大量的学子从全国各地进入京师求学,让京师的市面上显得越发的生意兴隆。
工部和兵部这两个大把花钱的部门,也会采购大量的物资,一个是为大批的工程项目做准备,一个·是为大量的军队采购物资,让许多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这些商业·背后就是大批的产业链,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库的银子来自全国各地的税赋,又回流到了各条产业链中,然后官府再收税,再花掉,再回流,生生不息。
有心人会发现,大明的经济流通速度比以往更快,反映在市面上即是各行各业的生意兴隆。
这个时期的大明,其实已经不是纯粹的农耕社会了,手工业、初级军工业、盐业、糖业烟酒业等初级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市面上的商品种类繁多,商业相对是比较发达的。
远在福建的郑芝龙靠着大明的各种商品做起海外贸易,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在台湾建立了据点,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南直隶的苏州,成了大明的棉布纺织中心、丝绸纺织中心,甚至是这个时代世界的纺织中心,整个苏淞地区,聚集了十几万的纺织工人。
今年的京师,由于避免了王恭厂大爆炸,避免了夏季大水患,顺天府还根据皇帝的要求,积极整治街道卫生,垃圾及时收集处理,下水管道都做了疏通修复,在离开京师一年多的袁崇焕眼中,感觉明显的不同。
这座城市比以前更加生机盎然,街面上的行人笑容更多了,百姓脸上呼之欲出的幸福感,跟辽东前线的肃杀感完全是两种面貌。
“大明多好啊!”,这一瞬间,袁崇焕觉得他在辽东付出的努力,将士们的辛苦操练,都是值得的。
大明是天子守国门,其实京师和辽东的距离并不远,但却完全是两种状态。
袁崇焕途经山海关时和孙承宗见过面,但孙承宗并没有将朝廷的意图告诉他,所以此刻的他,信心满满,心中想的是如何向皇帝详细阐述他的辽东计划。
他不知道的是,在天启皇帝的印象中,这家伙就是个嘴炮,大忽悠。
按照规矩,他必须先到兵部点卯,然后向宫中通报,等候皇帝召见。
如果是以前,天天有早朝,皇帝或许不会单独召见他,直接让他在早朝上当面汇报即可,毕竟他只是个正五品的小官,不是可以单独进宫觐见皇帝的朝廷重臣。
这回的圣旨上说得明明白白,确实是皇帝要单独召见他,所以袁崇焕高兴和激动也是应有之义。
刚进入兵部大堂,就听到几人正在谈论。
“这回皇上整这一出,闹得有点大,看来这段日子通政司有得忙了。”
这话题涉及皇上,袁崇焕立马竖起耳朵,脚下的步子也近乎停顿。
“可不是嘛,咱们这位皇爷,自打去年罢掉魏公公以后,每每是语不惊人死不休,隔些日子就会搞一个大动作,但效果居然出乎意料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