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广收山货(1 / 2)
出了月子的钱玉芬都挎着篮子在后山开始走动了,郑家今年是不准备回去过年的,请不到假是一方面,不方便又是另一方面。
因此妯娌俩人自然要存上不少东西才行。
唐文雅虽是学校唯一的音乐老师,但课程大多安排在下午,因此上午的时间还是待在家里的。
上午跟着大嫂做些活计,跟着照顾照顾小侄子,就当提前体验了。
林书语这两个月都没怎么有空往山上去,除去帮知青们复习和指导之外,还忙着照顾家里的菜地和自留地,再加上两个闹腾的儿子,实在是腾不开手。
因此,今年顾家的“储备”物资,少了不少。
可林书语不准备自己上山捡菌子什么的了,打算去几个生产大队“换”上一些。
林书语能拿得出手的不少,但是乡下人家想要的也就是“棉花”、“红糖”、“钱票”这些了,恰巧的是这些林书语都能弄到。
“搜刮”物资瘾犯了的林书语,慰劳了顾北渊好几个晚上,连带着承诺了不少羞死人的事情,这才换得了一次去市区“交易”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都得听从顾北渊同志的指挥。
现在才八月份,九月底十月的秋收前后会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不需要自己去山上捡菌子的林书语开始闲下来了,夫妻俩人晚饭后就隔三差五的带两个孩子去田间地头闲逛。
看着两个孩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在田埂上走着,着实萌态可爱,林书语坏心思的跑在前面,让顾北渊在后面看着两个孩子。
在顾北渊眼里,那就是三个小孩~
夏日的傍晚,白日里炎炎的暑气消散了几分,走在田间早已没了午时的燥热感。
玉米地、红薯地、高粱地、各种蔬菜地绿油油的,挤挤攘攘的禾苗簇拥着,一垄垄的作物生机盎然。
地里放着水,因着饮水方便,整块田浸水是常有的操作,但这也让一些杂草有了蓬勃生长的机会。
可惜,都被劳作的人们拔出来收集起来喂去了牲畜圈。
林书语时不时就蹲下洗一次手,玩一下水,看着是“小孩子”行为,其实她只是把灵泉水从空间里引一部分出来,这样的事情她已经是“惯犯”了。
这一大片田地作物产量高些,没人会多想什么的。
这天周末,顾北渊去市里开会还没回来,唐文雅和林书语两人约着去一趟老乡家里,想要“换”点物资。
开车的是郑志东,去红星公社的生产大队,找的老搭档“曹把式”家。
闻风而来的大队长帮着队上的人家讲讲价,希望两人能多要点。
两人心里都有数,都“换取”了好些新晒干的菌菇。
正说完话准备告辞呢,正巧赶上昨日就出门捡菌子归来的人,知道有人来收菌子也都背着竹篓来看看人家要不要的。
林书语看着面前几个筐里,有放着几颗大个头的松茸的,有放着新鲜的竹笋的,还有的放了几个大树舌灵芝大,个头很大。
更有厉害的,一个篮子里放着有半篮子脸大的猴头菇的,米色的猴头菇,上面一缕缕的白色条状物,看起来是很好看的,只是知道它营养价值的人不多。
唐文雅对这些不甚了解,只能是看着林书语买,自己也要上一点,打算晚一点回程的时候再问问都是什么了。
好在他们夫妻二人带了不少钱票来着。
“这些难找吗?”林书语拿起一个猴头菇,闻了闻味道,跟书上写的一样,错不了。
“这东西深山才有,每年能找到一点,都是自家吃的,不值钱。”憨厚的大伯见她对自己筐里的刺猬菌感兴趣,说道。
林书语:.......可不是不值钱,只是不识货罢了。
“这样吧,大队长,队里要是还有人能找得到,我都收,就是得麻烦大家一起集中送来农场那边了,这样成色的,我拿一斤棉花换,今年我得回京去,正愁没好东西带回去呢!” 拿着手上的猴头菇,林书语承诺到。
一斤棉花只是口头上的意思,一斤棉花得一块多了,还得要票。
这也就说明这东西价值很高了。
!!!!
这下子在场的几人都惊住了,显然是没想到这口感不太行的菌菇价格这么好。
今天林书语算事大出血了,收了好些干菌子外,新鲜的山货也要了不少,就连鲜嫩的竹笋都被她打包了,还分了唐文雅不少。
走之前她还定下了每样几十斤秋收后的“松子、榛子”,以及嫩竹笋三大背篓,希望能“送货上门”。
“书语,这个东西是什么呀?”唐文雅坐在后座,小心的拿起一个猴头菇看着,这值一斤棉花嘛?
“猴头菇,也就是他们说的刺猬菌,营养价值很高,对消化不良和体虚的人都是很好的滋补品,至于味道吃得惯的人自然是喜欢的。” 林书语想着书上的内容,说道。
“这样啊,书语,下次他们有人来换的话,我们能跟着换一点吗?” 唐文雅问,这样的好东西显然寄回去给老人家是很合适的。
“当然,到时候你准备好东西换就是了。” 林书语说道。
“你们要是不会吃,晒干了磨成粉经常在粥里放一点,养胃也是很好的。”林书语怕两人不懂怎么使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