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贴身“公主”54(2 / 2)
“等到万年之后,你便来我身边吧。”
洛钧眼神幽暗,抬头亲了亲二皇子,看对方没拒绝,就开始下一步。
二皇子不想这时候和洛钧有点什么,在对方想扒他衣服的时候,就拦住了对方。
“别闹。”
“你好好照顾天帝,最多万年时间,你会回到我身边的。”
“到时候,我们多的是时间。”
洛钧觉得可惜,他是真的很想毁了眼前的二皇子。
什么方法都好,付出什么代价都行,最好是连带天帝一起收拾了。
这对父子一样恶心,如果非要比,那就二皇子更恶心。
“殿下放心,洛钧不会让殿下失望的。”
二皇子很满意洛钧的识趣,当初救下对方是一个再明智不过的选择。
自己对他来说有救命之恩,没有自己,洛钧当时被玩死都有可能。
有这救命之恩再加上洛钧对自己的爱慕,他也不用担心对方会背叛自己。
“那就好。”
“我还有事,就不多留了。”
洛钧躺回贵妃椅上,背对着二皇子,声音里带了些怨气:“你走吧!”
二皇子笑了笑,没说什么,就转身离开了。
过了好一会,洛钧转过身,整个人都变了一副模样。
阴郁、冷冽,不见半点妩媚。
余珍带着月灵珠顺利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立马就给腾蛇蛋们用上了。
过了几天,察觉腾蛇蛋上的生机多了起来,余珍心里松了一口气。
腾蛇蛋越来越好,那她应该不就不用闯凕墟之地了。
那地方可不好去,就算她愿意进,二皇子肯定不会陪她去。
别的地方或许还有生路,在那凕墟之地,基本就是十死无生。
或许等她这辈子快死了,可以去那个地方看看。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太子渡劫回来了。
天帝重视太子,在太子渡劫成功回来之后,就举办了宴会。
果然太子和其他皇子相比,就是不一样,排场大多了。
余珍受邀参加,见到了渡劫回来的太子。
看起来很正常,但是仔细观察,太子笑得有点勉强,特别是在别人夸他的时候。
修炼不到家啊,换了二皇子,说不定能做的很好,他管会装傻充愣。
自己都差点被这位大师骗过去。
太子身上应该带了什么法器,让人察觉不到他的真实情况。
想清楚了,余珍就不再关注太子。
扭头去看二皇子,啧,这位笑得是真的开心。
她要是什么都不知道,还真以为二皇子是真的为太子平安渡劫归来而高兴。
又看向高台,天帝看起来是真高兴,天后面上也笑的开心,至于心里怎么想的,那就不知道了。
天后察觉有人看她,顺着视线看了过去,愣了愣,最后当什么都没发生。
华阳公主那个贱人,她不喜欢,一直都不喜欢。
余珍早在对方看过之前,就看向了别处。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就看到大皇子眼底闪过冷意,还是对着二皇子去的,大概是看不惯对方春风得意。
或者也在疑惑,二皇子真的有那么为太子高兴?
芬悦天妃直接没有出现,估计不想看到天后风光的场面,更不想恭维对方。
余珍低头吃东西,不再关注其他人。
洛钧注意到华阳公主,看她一个人坐在那里吃,看了看天帝,又看了看二皇子。
确定这两人都没空关注别人,洛钧走到了华阳公主身边。
“龙肝凤髓好吃吗?”
余珍抬头就看到一张漂亮脸蛋,第一时间想起了水蛇腰。
定了定神,有些不自然的回道:“还行,你要尝尝吗?”
洛钧看着华阳公主,她绝对想到了什么,才会神色有一瞬间的不自然。
想到这里,洛钧眼底有些晦涩。
不过很快又收拾好情绪,笑着说道:“华阳公主推荐的,当然要尝尝。”
龙肝凤髓名字听起来就好极了,自从他到了天帝身边,就很喜欢吃这道菜。
虽然这菜和龙凤身上的零件没一点关系,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拿这道菜泄愤。
“我很喜欢,味道真的好极了。”
余珍挑眉,总觉得对方说的话有点深意。
“喜欢就多吃点。”
洛钧笑了笑:“好啊!”
“听说华阳公主出自腾蛇一族,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余珍不觉得洛钧不知道她是腾蛇,就好像没人不知道天帝是条龙。
“是真的。”
洛钧神色有些哀伤:“真好。”
“像我不过是一条水蛇,人人都可以欺辱。”
余珍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她是知道对方和天帝的关系的,虽然那只是意外知道的。
有天帝撑腰,对方应该没人欺负才对。
难道欺负他的,就是天帝?
那可真是意外,天帝还有强人所难的时候,还是在这种事情上。
现在对方过来找自己,那又是为什么?
“水蛇努力也可以变强,只要你够强,就没人敢欺负你。”
“天帝也不例外。”
洛钧吃着“龙肝凤髓”,心里想着华阳公主果然知道他和天帝的破事。
华阳公主都一万年不在天宫了,这都知道他和天帝的事,其他人就更知道吧。
至于华阳公主嘴里说的努力变强,他说不出反驳的话,只能苦涩一笑。
他修个百年还不如人家一年,他苦思冥想十天半个月比不过良师益友的一句话,他拿什么去比,拿什么去拼?
“华阳公主觉得二皇子如何?”
余珍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提二皇子,难道不应该提天帝吗?
“还行吧!”
“目标一致的时候,是个不错的合作者。”
洛钧把合作者三个字在脑子里转了几圈,又笑着说道:“除了合作者,华阳公主没变别的想法?”
“听说华阳公主和二皇子从小青梅竹马,成仙之后又形影不离的在外游历,很多人都猜测华阳公主有可能成为二皇子的正妃。”
“还有人私底下讨论,华阳公主和二皇子什么时候举行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