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魏舒登顶(4)(1 / 2)
就在赵鞅豁然开朗之际,又一喜从天而降!
“师傅——”赵鞅来到大门前,董安于刚下马车脚还没落地,他已经冲上去,激动兴奋溢于言表。
“有劳赵将军亲自迎接,老朽惶恐。”董安于笑眯眯的打趣道。
“这是弟子的荣幸。”赵鞅紧挨着董安于,略带不满的说道:“师傅行事真够隐密的,也不提前告知,否则我便出城去接你了。”
“不敢不敢。”董安于摆摆手,笑容满面,“你已入上军,今非昔比,怎敢劳烦?”
“师傅太见外了。”赵鞅引董安于到大堂,吩咐仆从斟好茶,摆好点心水果,喜笑颜开的说道:“师傅一去七年,上一次回绛都已是三年前,匆匆一面又走了。好容易盼到回来一趟,就算让我去上地接,我也乐此不疲。”
“难得你有这份心,我心甚慰。”赵鞅的依恋让董安于眉开眼笑,“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此次归来,再也不去了。”
“真的?”赵鞅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转头想了想,一脸狐疑的问道:“难道是要调往他处?”
“哈哈——”董安于爽朗一笑,“从今往后哪儿也不去了,就好好呆在绛都。”
“真的?”赵鞅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也没合上。
“师傅什么时候骗过你?”董安于反问。
“太好了!”赵鞅围着桌子兜圈,开心得手足无措。
“看你兴奋的劲,明明已过而立,还像个黄毛稚子。”董安于无奈摇头,喝下半杯茶。
“师傅你是不知道,这些年尤其是这半年来,我受了多少委屈,有多可怜?”赵鞅坐到董安于身侧,表情变得严肃,“舅老爷一走,感觉整个家少了顶梁柱,心里空落落的。祁氏、羊舌氏又无辜被诛杀,偏偏搅局者又是我的至交。种种不如意,真是难熬。”
“最近我常想,如果师傅在我身边就好了。想不到,真的心想事成,师傅竟然回来了。而且一回就不走了,对我而言,不啻于封邑加爵。”
“老夫何时竟变得如此举足轻重了?”董安于失笑。
“师傅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说着,赵鞅压低声音,尽管侍从都让他遣走了,他还是保持警惕,防止隔墙有耳。“周舍、尹铎、蔡墨都不错,忠心尽职,无可挑剔。可是我自小跟师傅习字诵诗,感情深厚,他们怎可相提并论?”
“老夫要老泪纵横了。”董安于大笑。
“师傅先别急着感动,前路多艰,未来未卜,还要辛苦师傅多多费心调教。”赵鞅毕恭毕敬的说道。
董安于止住笑,语重心长的说道:“我虽远在边邑,朝中发生的大小事务,尤其是事关你的,我都了若指掌。”
“那师傅一定能体会我近段的心情了。”说完,赵鞅长叹一声。
“这是成长的必经之途。”董安于轻声说道:“韩老将军离世,六卿按资历算最深的是魏将军,其次就是士将军。中行寅、将军的表兄排名最末,将军和智将军资历相当,同为上军。这么看来,士氏和中行氏的优势是愈加明显。毕竟,魏将军专注内政,只要士鞅不过份,他应该不会干涉。”
“唉,偏偏我和智跞......”赵鞅摇头又叹气。
“志不同则道不合,不必过分强求。只是......也别势同水火。毕竟——”顿了顿,董安于继续道:“并没有血海深仇横亘其间,不要放大矛盾才是生存之道。”
“嗯。”赵鞅轻轻颔首,“事情过去大半年,我也逐渐接受这个事实了。我有我的处事之道,不能强求他人与我一致。将来,把彼此的关系看淡些,就不用那么烦恼了。”
“人生漫漫,山川河流,溪涧峰峦,高低宽窄,根本由不得你去预想。既然如此,何不放开胸怀?”董安于缓缓说道:“遇山开路,遇水叠桥,但得尽心竭力无愧于心,得失荣辱升沉别放在心底,否则就是为难自己。”
“师傅一开口,便知有没有。”赵鞅又笑了。
“所谓历练,无非是弯路走多了,吸取教训,下次变聪明了,不再犯相同的错误。”说到这,董安于的神情有些无奈,“年少无知时,我也棱角分明,爱憎鲜明。后来发现,这是要不得的执着。不是全然放弃,而是把这些埋藏在心底,留给自己。表面务要虚与委蛇,如此才能安全过关。”
“看来我颇得师傅真传,所以屡屡碰壁。”
“你的遭遇,连困顿都谈不上,谈何碰壁?”董安于不以为然道:“顶多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要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