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事变(二)(1 / 2)
其实房屋的主人并不想在这个时候把那张“高棉英雄”的手书拿出来的,毕竟这群人中也就他识字,拿出来的意义并不大,但现在一丝油灯的光亮是如此的吸引他,让他不得不把最为宝贵的东西拿出来分享。
听闻这个落魄的小地主居然有阮仕浩的手书,其他几人惊呆了。
高棉英雄何许人也?
作为一个高棉百姓,也许你不会相信官方宣传的那些英雄事迹,你不会相信一个王国官员居然会在敌国斧钺加身的时候威武不屈,因为你已经被骗过很多次了,前几天还有衙役到你家里,清空你的米缸,拿走你最后半尺步,原因就是王国在崇左获得了巨大的胜利,需要有物资犒赏那些“战斗英雄”们。
但若是街头巷尾都这样说,天桥下和茶馆里说书的先生们都这样说,甚至识字的老爷们还提起过这位“高棉英雄”回来后非常的不受喜,甚至于被两位相国排挤打压,那么你就一定会信。
蒋平的情报站其实也只是把消息发了出去,再轻轻一推,急需要一个英雄来拯救的高棉社会就将这个消息给急剧放大,民间甚至自发产生了无数个演绎版本,例如说最近最流行的就是《阮大人智斗恶林海》和《虎口脱险-阮大人孟洋历险记》这两个版本。
蒋平甚至还煞有介事的收集到了几个民间传播得最广的版本,然后快马恭恭敬敬的送到了清河,说是让林海判断一下是否有禁绝的必要。
只可惜那天林海有事,不在办公室,而王佐也觉得这个不属于什么机密材料,就直接放林海办公桌上就离开了。
后续的发展就完全超出了林海和王佐的预料。待林海视察完工业区回来,半个清河县城的人都知道了这两个话本的内容。
说起来这两个话本里的内容其实大同小异,也脱离不开民间对英雄人物的一贯包装和对反面人物的贬低。
简单来说就是,在这两个话本里面,阮仕浩身高八尺,国字脸,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走起路来龙行虎步,鬼神睥睨。对待老人他彬彬有礼,对待儿童他慈爱有加,对待同胞他尽心尽力,对待国家忠诚无比...嗯,世界上应该没有比阮仕浩更加正直正派的一个人了。
至于林海,在话本里面,他生得五短身材,大肚垂地,在粗短的脖子上却是生了个小脑袋,獐头鼠目贼眉鼠眼,习惯用眼角看人,不知道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习惯。传说林海最喜欢欺男霸女横行乡里,以至于某一天睡前发现当天还没有做坏事,还会强打精神起床去搞个破坏,偷个人家的夜壶什么的...擅使一柄狼牙棒,不知道上面沾了多少无辜者的鲜血...
当然,清河的民众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虽然他们不认识阮仕浩,但敌国的宣传嘛,不能当真,而且谁还不知道清河伯长什么样呢?
在大街上知道这个消息的林海只是淡然一笑,甚至还嘱托凌洋,让他动用清河的水力活字印刷机,尽可能多的印刷这个小册子,再弄回高棉去分发,甚至说若是能变成更多的新版本就更好了。
然后回到大办公室的林海借口要听情报部的机密汇报,便不管王佐如何大喊自己没有任何东西需要汇报的,就赶开了其他人,拽着王佐进入了办公室,连石珍儿都不允许进去。
后来,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休养之后,王佐对蒋平指示道:“校长擅长狼牙棒这一条可以多说说,至少这一条是真的。”
所以,总得来说,不管高棉官方如何辟谣,在民间,阮仕浩的的确确成为了“高棉英雄”。甚至于随着高棉官方辟谣的力度加大,民众愈发相信了“高棉英雄”这个说法。再说了,这个称号原本也是高棉王颁发的不是?
“既然刘大有阮大人的手书,自然是要看一看的。”黑暗中另一个声音响起:“去,谢老三,去点灯,别舍不得你那点灯油。”
听得身边没有动静,那声音继续说道:“能见到阮大人的手书是我们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你那点灯油算什么?若是事成,难不成我们还会缺吃少穿?”
闻言,身旁的动静声传来,那刘大也不知从哪里翻出来一盏破油灯,几人在黑灯瞎火里一阵摆弄,总算是把油灯给点着了。
正当众人还等着看阮仕浩手书的时候,那刘大一拍大腿,说道:“快,水缸里有水,赶快活点泥,把门缝墙缝都给堵了。这年头整个村子都没有点得起灯的人,若是被人发现屋里有灯光,八成要坏事。”
众人见他说得有理,又手忙脚乱的开始泼水和泥。还好这刘大家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泥巴,大家忙活了好大一阵子,还去屋外实地看了看,确认没有光能从屋内透出来,才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刘大。
见那刘大用水缸里最后的水认认真真的洗干净了手,又在身上擦了又擦,才到自己睡觉的稻草垫子里窸窸窣窣的翻找起来,不一会儿,就见那刘大拿着一张巴掌大的纸条,递到了众人的眼前。
“刘大,这上面说的是啥,你给念念,可不能骗我们。”一人如此说道。
直到这个时候,刘大才勉强恢复了一点信心的样子,挺了挺腰板,说道:“若是当年你欠我家的租子,骗了你也无妨,但这可是阮大人的手书,我刘大骗天骗地,也不敢拿英雄的名头来骗人。”
“好了,都消停一点。”那个让谢老三去点灯的声音再次响起,随声望去是一个黑铁塔一般的汉子,只见那汉子沉稳的说道:“我在清河人那里当工头,得学着识字,清河人教过我几个字,别的不认识,这纸条上的‘阮’字我还是识得的,想必应该是阮大人的手书。刘大,你说说吧,阮大人说了啥?”
“行。”那刘大闻言答道,随即又清了清嗓子,才沉声道:“阮大人是这样写的...”
“高棉的百姓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