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安顿(1 / 2)
过了两旬时间,城外灾民都被陆续安置了,官府组织人力翻修水淹的房舍,有一部分村庄被水冲毁,官府出资寻地新建村民聚居地。
吴偿和一些在这场灾祸中失去亲人的孩子被安置在了城外的一座寺庙中。
难民刚开始往郡城汇聚时,寺庙中的和尚们全都被虔诚的香客接进了城内居住,寺庙成了难民的暂时居住地,现在难民被转移走了,香客们又出资翻新庙宇。
因为孤儿们都被接来寺庙赡养,城中香客给的香油钱更多了,寺中又多了一大笔进项。
孩子们被安置在了腾出来的柴房和旁边几个空置的房间,很多没床睡的孩子都是打地铺,二十多个孩子睡在一个房间。
平时饮食跟随寺中吃素,寺中承诺会收留他们到十岁,如果有孩子与佛有缘,就能一直在庙中留下,那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意思,只知道一直呆在这里就不会挨饿,心中满是渴望。
吴偿心中却没有那么纯真的想法,现在自己孤身一人又那么小,难以独自立身,想着在寺中住下,然后每天去城中做些利索能力的活计。
每天在寺中吃素对于一个身体正在快速发育的孩子来说是很折磨的,更何况寺中还有过午不食的习惯,这对于吴偿来说是不可以接受的。
进寺中第二天,吴偿就去找了管理自己这些孩子的僧人,想让寺中给开个身份证明,自己好去郡城中找个活计,不光是为了吃饭和自己以后的生活,给奶奶迁坟也要花不少钱,自己身上的一百多两不是长久打算,而且现在根本不敢外露。
起初寺中僧人不同意,先不说吴偿还小,收养的孩子出去做工也会坏了寺中名声。
但当吴偿在香客鼎盛时,跑到大雄宝殿一边撒泼一边叫着自己要出去做工挣钱时让僧人们头痛不已,又不好当着那么多香客的面发火。
这样来回几次,经过香客们的口口相传,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纷纷劝解寺中:“孩子想做工时好事,让他去吧,现在大灾刚结束,也没人敢在这个时候苛责这些孤儿。”
经过香客一说,寺中第二天就给吴偿开了身份证明,还希望吴偿能一直长期做工下去,能找到一个包吃住的地方才好,永远不回来更好。
当吴偿一大早吃完寺中清粥,下山走在前往郡城的路上,一阵恍惚。
这是第三次去往郡城,第一次来是跟着奶奶和村中的村民,郡城的繁华让当时的吴偿惊奇不已。
第二次是在一个月前,跟奶奶一起逃难过来,可是这座城挡下了他们,挡下了奶奶的生路,从那天起吴偿看到的不再是城中的繁华。
现在是第三次,孤身一人,不过区别是前两次进城走的北城门,现在却是走的南城门。
进城后吴偿一直在各个酒楼和大型的店铺之间徘徊,想着能当个洗碗的小厮也行,可是店家见吴偿那么小,又是拿着难民孤儿的证明,都不敢用吴偿。
吴偿在城中转了大半天都没有人愿意收下他做工,时间到了午后,酒楼客人形形色色,家家户户生火做饭,吴偿的肚子开始闹了起来。
吴偿的银子都藏在庙中墙角的地砖下,毕竟是个那么小的孩子,一旦被人发现身上有银子太过危险。
只能咽着口水看着路边面摊位上的人大快朵颐,路边的人看到吴偿的样子就知道这定是前段时间遭了灾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