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难民风波(1 / 2)
第125章 难民风波
农兵忐忑问:“李先生,您看准备得合适吗?”
李青山拍了拍他的肩膀,从兜里掏出一把铜子,塞入他的手里。
“别人来投奔,哪怕不收留,也没有让人饿死的道理。”
“下次办事,机灵着点,别让咱们村子留下恶名,明白吗?”
农兵感激,“是!多谢李先生!”
老人攥着个窝头,两手捧住,小口小口的吃着,偶尔落在袖子上的渣滓,也被他用手捏着,送入嘴里。
吃干净窝头,他又仰头喝了一大碗水,满意的拍了拍肚皮。
“真舒坦啊,我这把老骨头,过年都没这么舒坦过。”
李青山坐在老人身旁,又递过去一个窝头,“老人家,您是从哪儿来的?”
老人盯着窝头,两眼发直,最终还是递给旁边的十二岁小娃。
“二虎,你吃,爷爷不饿。”
孩子相当懂事,一个窝头掰开两半,爷俩一人一半。
老人这才开口说:“李先生,您当时作了一首诗,下半阙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青州作兖州。”
“我们这些人,都是兖州织造局逃难来的。”
“哎,您是该知道,如今千里焦土的兖州,当初是何等的繁华。”
李青山有些尴尬的道:“兖州的事,我只是听说过一些,因此作诗,并没见识过其中繁华景象。”
老人眯起眼,眺望向远处,浑浊老眼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被战火灼成焦土前的兖州繁华。
“兖州啊,那是千里的锦绣、腌制、白银累起的亭台楼阁。”
“是无数才子佳人,文人墨客,醉生梦死的他乡。”
“兖州织造局,隶属朝廷,编织出的锦绣丝绸,顺滑绵密,造型精美,一尺千金。”
“作为织锦工人,我们这些工人,也曾过上富足日子。”
老人的声音渐弱,眼神黯淡。
“后来,艾斯曼人进城,烧杀抢掠,淫辱妇女,抓壮丁。”
“我们背井离乡,几次死里逃生,才到了这儿。”
“织锦缎的手,根本干不来重活。”
“我们又织了一辈子的锦缎,根本不会别的手艺,没人愿意收留,只好逃到您这儿,碰一碰运气。”
刚吃过窝头的难民们,纷纷朝着李青山下跪磕头。
“大老爷,求您留下我们吧!”
“只要您留下我们,让我们干什么都行!”
“我可以不留,求您留下我可怜的儿子!”
“李先生,我娘快饿死了……”
一群难民的求情,顿时让李青山陷入两难。
现在的青山岗,人是越老越多,但压根没什么产业。
现有的钱财粮米,仅够供应全村人两年。
如果继续吸纳青壮劳力,开垦土地,烧窑开砖,依靠现有能力,勉强能供应下去。
一旦吸纳了这些身子骨孱弱,吃饭多、干活少的人,难免日子越过越差。
人变多,吃的不足,村子难免就要发生暴乱。
正当李青山为难时,赵大勇凑上前,侧耳小声说:“青山,要不你先回去,我来应付他们?”
李青山知道,赵大勇的应付,多半是要将群人给赶走。
城门内,宁洛水与小青俩人,骑着一匹马到了李青山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