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突然分别(1 / 2)
契丹,镔铁之意,在中原史书中最早现于魏书,据传源于黄水和土河流域,游牧为生,后逐渐壮大扩张,到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武德年间开始朝贡,在大唐与突厥之间摇摆。
太宗设松漠都督府统辖契丹八部,除了中间跳了一回被狠狠揍一顿,几十年间一直很乖。
到武媚娘时出事了,任命的镇守将军压榨太狠,生生把契丹人给逼反了,狠狠打了三场,大唐两败一惨胜,很丢脸。
后来玄宗时期,包括安禄山在任时,与契丹又狠狠打了几场,还是败多胜少,但契丹毕竟人少力弱,也相当难受,加上自己内乱折腾,到安史之乱爆发后,两边再没打什么大仗。
如今的契丹名义上臣服于回鹘,也向大唐朝贡接受册封,其实还是他们自己说了算。
没有大规模冲突,可边境小规模劫掠一直都没停。旭子到幽州后发现契丹人嚣张的有点过分了,成群结队的跑来抢劫。其实也能理解,安史之后这么多年,确实惯的太狠了。
老裴到了幽州,发现实在不像话,契丹人拿咱们当软柿子,这要不出手,让新归附的人民群众怎么看我这个宰相?必须得干一架,让契丹人长长记性,让河北人民看看大唐的实力。
河北新定,朝廷也穷,明说了不给粮草辎重。一千沙坨兵和胡子带来的两千安西军,加上幽州的安西军和新整编兵马,好歹凑出了一万人马。
幽州镇本来就穷,也没法大规模征粮征丁,这仗其实不好打,可旭子等人信心满满,再穷也比安西时富裕的多,有多少米做多少饭呗,又不是要一仗把契丹人灭了族。
他仔细分析了一下局势,大唐已经很多年没出击了,这回也没有太大动作,契丹人那边肯定没防备,那就好办了。
五千幽州分成十队,摆出一个梳子一样的阵形向前推,各带几天的干粮,剩下的各凭本事,契丹人能来打草谷,你们又不是不会。
剩下的五千安西军和沙坨兵,旭子和胡子各领两千埋伏于两侧,老裴带一千步军和一千民夫拖在后边,布下一个大口袋等着。
这种非常规打法看的老裴一脸懵,中原王朝打游牧民族的套路是撒开斥候寻找对方主力决战,这怎么还连抢劫带埋伏的?
作为知兵的文臣,老裴很久之前就明白一个道理,不要瞎干预武将指挥作战,毕竟人家才是职业的。
战事顺利的让人不敢信,契丹人完全没想到唐兵会杀过去,更没想到是奔着抢劫去的,十队人马见什么抢什么,所过之处干干净净。
到七月初八,桃谷山北峡谷,三千多契丹兵气急败坏的追了过来,一头扎进了包围圈,战鼓响处,伏兵杀出,然后战斗就结束了,为了以示惩戒,裴相下令不留俘虏,鲜血染红了原野……
从出兵到全军撤回,只有短短二十天,百姓照常过日子,只征调了一千多民夫,却带回大批牛羊和女人,干掉三千多契丹壮丁,自身损失忽略不计。
消息传开,不止幽州镇百姓欣喜,整个河北都振奋不已,这场仗给了河北百姓极大安全感,朝廷这次派了精兵强将保护咱们,老裴和旭子以及安西军的名号更如日中天。
为防止契丹人报复,旭子下令整修工事备战,并与胡子率领骑兵埋伏在北边,准备给契丹人再来个惊喜,却没想到八天后契丹使团来了,带着貂皮名马,说是奉鲜质可汗命令去长安朝贡。
战争竟然结束了。
还是那句话,谁都不是傻子,大唐已经平定内乱,安西军的名号都知道,郭旭这个副帅的本事都看到了,再加个大名鼎鼎的裴相,回鹘人根本指望不上。
契丹人没想着报复,干脆利索的怂了……
幽州百姓很得意,老裴一副早知如此的表情,旭子有些错愕,胡子则脸色阴沉看谁都不顺眼,从成德跑来幽州,总共就打了两个时辰,计划制定了一大堆,啥也没用上……
契丹使团急匆匆赶路,越走越垂头丧气,战争打的是钱粮,人口和尚武的精神,他们发现大唐已经不一样了,百姓还没等吃饱饭,已经在叫嚣着收复失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