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爆破城墙(2 / 2)
还是有一部分,像薛仁贵一样,出身于贫民家庭的。
他们参军就是为了挣口饭吃,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能穿好吃饱。
如果自己死了,能给家人换去更好的生活,他们会奋不顾身。
唐朝对于牺牲的士兵,一般是有优待的。
首先是埋葬问题。
《唐律疏议》记载:“诸从政及从行,公使于所在身死,依令应送还本乡,违而不送者,杖一百。”
士兵牺牲后,唐朝对亡故者的首选处置方式是“送还本乡”,也就是让死者落叶归根。
同时,对于士兵亡故也有一定的收葬规格和礼仪。
《大唐卫公李靖兵法》记载:“有死于行阵,同火收其尸......诸兵士死亡祭埋之礼,祭不必备以牲牢,埋不必备以棺椁,务令权益,轻重折衷。如贼境死者,单酌祭哷,墓深四尺,主将使人临哭。内地非贼庭死者,准前祭哭,递送本贯。”
如果战场局势不理想,实在无法收葬的,通常会在战后以合葬的形式。
例如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行次柳城,召集战亡人骸骨,设太牢以祭之,太宗恸哭尽哀,军人无不洒泣。”
真的是闻着伤心,见者落泪。
有牺牲士兵父母曰:“吾儿之死,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而普通士兵和将领牺牲,后续的优待政策也有不同。
如果是将领牺牲,在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就下诏:“以征辽从行及辽东、平壤二道军人战死者,各加四级,听一子承袭。”
也就是说,在你军职基础上加四级,比如说从五品下武散官,死后可以被封为正五品上武散官,然后儿子可以继承官爵福利。
而普通士兵牺牲后,一是朝廷免费承担丧葬费,厚葬烈士。
二是“从军之家,州县为之营农。”
如果家中有烈士,州县应该派人帮助他们一家人耕种。
三是“即身死王事者,其子孙虽未成丁,身分地勿追。”。
古代最大的财富便是土地,有了地,就有了耕种,有耕种才能保持温饱。
牺牲士兵生前被分配的土地,朝廷一般都不会收回的,留给他们后人使用。
而这些,唯独缺少了应有的钱财奖励。
所以李积提出来的这个“上阵骑射者,奖三百贯”,是有多么诱人?
很快,便有十名先锋勇士被挑选出来。
他们坐在马上,深吸一口气。
李畋命人将战士们的弓箭点燃,他们只有一箭的机会。
城墙上的高句丽守军见状,突然感觉到不对劲。
他们想到了一个最坏的可能性。
“快!阻止他们!”
一块块垒石,不要命似的从天而降。
有两名勇士还没到达指定地点,便被巨石砸成肉泥,惨不忍睹。
李积眨眨眼,他大喝一声:“下一个!上!”
替补勇士上马,李畋安排人将弓箭点燃!
距离真的有点远,从出发点到目标点,起码有二百丈。
有越来越多的士兵惨死在石头阵下,短短一刻钟,便牺牲了六十三人。
当然,这种规模的牺牲量,相比残酷的攻城战来说,已经算是很好了。
薛仁贵跨上马,他抓紧缰绳,目光如注的大喝一声。
“让我去!”
“点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