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官居三品(2 / 2)
“陛下,臣赞同!”
房玄龄听后立即表态,在自己的部下提出确实可行的方案后,房玄龄永远都会支持,这也是房玄龄能成为弘文馆的领头羊一个重要原因。
“陛下,臣也认为可行。”
魏征听后也觉得这个方法可以,粮种是民生的根本,只有维护好农户的权益,大唐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见到沈无忧迅速且有效地给出方案,李世民的心中踏实了许多。他开始与各位大臣,尤其是那些熟知国事的大臣们,详细地商讨接下来的每一步行动。制定新的律法,以此来严惩那些以粮种诈骗百姓的恶行,这固然是一个直接且有效的手段,但真正实施起来,却需要精心考虑每一个法律细节,以防止有漏洞可被利用。
然而,比起律法的制定,更艰难的挑战在于如何普及新农作物,如何让广大百姓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新的农作物。这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全方位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对此,李世民和大臣们都深感任重而道远。
今年是事情最多的一年,先是李泰的婚事,后面又有即将开始的泰山封禅大典,现在又多出了一个‘粮种案’。由于去年的李承乾事件,和今年的李佑,这两年李世民处理了太多的官员,现在许多职位都空缺了,李世民索幸直接把准备在举行封禅大典后的晋升给提前安排了。
这次地方官加上在长安的京官,差不多接近两百人的官职晋升,还有五十几人的爵位晋升和一百多人的勋位晋升,其中有许多从六品的官员直接升到了正五品大员。
由于这次托了即将封禅的福,册封官员太多,魏征建议这次可以一切从简,免掉了册授和敕授,全部采用制授的方式。太宗听后深表认同,接纳了魏征的建议。
位极人臣的大臣差别不大,主要是长安的官二代有变化,李世民或多或少都给出了不少爵位,这次长孙无忌和程咬金终于不用成为别人的眼中钉了。就连已故的杜如晦,李世民都进行了加封,杜家的长子杜构世袭杜如晦降爵一级后成为了第二年轻的郡公,杜荷虽然还在上蒙学,也获得了县侯的爵位。
最耀眼的官二代中,长孙家无人能及,年纪轻轻的长孙冲已经步入仕途,起步就是正五品,在兵部的职方司任郎中。爵位更是高的离谱,现在已经晋升为郡公,官二代中的顶流。
这让薛礼都有些眼红,起点已经是别人的终点了,后面只要不出幺蛾子,会在李泰继位后成为朝堂的中流砥柱。
不过薛礼的跟班这次勋位也有提升,陈潮海和萧俊生,分别获得了七转轻骑都尉和六转上骑都尉。不过像他们这样打拼出来的,想在兵部挂职肯定是不行,至今两人还跟着薛礼后面混。
不过他们的上司薛礼,由于是吐谷浑战场上的英雄,被太宗看重这次除了获得了八转上轻车都尉的勋位,还获得了县子的爵位暂领左骁卫领军一职。
自从沈无忧和李世民说他想回去教书后,李世民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次不再像以前一样压制沈无忧。这次沈无忧除了担任华府别驾,还同时担任了江南经略使和岭南经略使,品阶从原来的正四品升成了从三品。
爵位更是跳跃式的发展,从原来的县伯变成了县公,勋位也从原来的七转变成了九转护军。如果说沈无忧是官二代,可能其他人不会有什么反应,但从底层庶人只经过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就到了这个位置,能难不让人多想。
这种晋升方式本身是不被许多规则所允许的,因为沈无忧作为华府的主官,其职位晋升是应当按照担任官员的品级变化而变化的。理论上,经略使这个职位可以由官居一品的大臣担任,当然也可以由六七品的小官员担任,它的变化是随着官员品级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李世民这种直接将沈无忧从四品提升到三品的决定,在一般的官场规则看来,无疑是违背常理的。
这个出人意料的晋升,让朝堂上的大臣们感到十分惊讶。他们看着李世民,心中虽然有疑虑,但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这个看似微小的晋升,实际上对于很多官员来说,却是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梦想。三品职位在官场中的地位犹如一座高峰,前面的官员一旦占据了这个位置,后面的官员往往很难找到机会晋升。
然而,对于沈无忧来说,这个晋升无疑是实至名归的。他自平定战乱以来,一直以出色的才能,为抚州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仅仅两年的时间,他的功绩已经无可挑剔,他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晋升,无疑是他自身能力和贡献的直接体现。
这次沈无忧的晋升,让不少身居高位的大臣开始正视这个年轻人,其中就包括李积和长孙无忌这两位宰辅。
沈无忧最开始在这些身居高位的大臣眼里,只是一个医术高超的工匠,还会做生意而已。也许是书读的多,脑袋聪明,但很多大臣都不会承认沈无忧的吏治水平高。虽然后面带来了新农作物,但很多人并不意外,认为这是孙思邈为了给沈无忧铺平仕途而做的事情。
真正引发他们正视的是沈无忧在抚州的吏治,就连朝堂最了解他的房玄龄都被吓了一跳。抚州现在的样子像是内乱后的样子吗?短短两年的时间就把抚州的赋税拉到了接近长安的水平。
这其中有多难大臣们都心里有数,长安能成为魁首靠的还是都城的因素,在京兆府附近做主政官的那个不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现在华府和抚州大唐最耀眼的两个地方,不但经济一起向长安发起冲锋,治安水平也是在一路飙升。这种情况是很不现实的,尤其是在远离长安的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