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大朝会(2 / 2)
沈无忧一直都挂在房玄龄的名下,这时候他只能躬身对李世民解释道:“陛下,小沈在岭南耽搁了,水道在冬季多有不便,目前正在赶来的路上,最多还有小半月就能抵达长安。”
其他大臣虽然心中不满,但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年轻人。毕竟,在大数据中,除了长安一直都是魁首之外,剩下的第二抚州和华府都和他有直接的联系。这说明他在治理地方方面确实有着出色的能力和手段。
不过,也让其他大臣感到惊讶的是,华府今年的数据竟然已经和长安相差不大。如果华府再加把力,说不定真的能够赶超长安。这究竟有多不可思议,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
“这个年轻人真是太厉害了。”一位大臣忍不住感慨道,“不仅能够治理好抚州,还能够影响到华府的发展。真是后生可畏啊。”
另一位大臣也点了点头:“是啊,看他的手段和魄力,未来必定能够成为大唐的股肱之臣。”
然而,就在大家纷纷议论的时候,一位老臣却摇了摇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这个年轻人虽然有能力,但是他太过功利,喜欢走捷径。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成果,但是却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华府就先不提了,众卿家说说抚州吧,商税农税比其他地方要高出一番就算了,为何治安也比其他地方要高出一截?”
太宗此时望着其他落后地区的主政官,在问话的时候显得有些恨铁不成钢。
太宗的话让在场的官员们感到一阵尴尬。他们知道,太宗的话虽然是对抚州的赞扬,但更是对其他地方的批评。
一位大臣站了出来,脸上带着一丝尴尬:“陛下,抚州的情况的确令人震惊。但是,其他地方也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问题。”
另一位大臣也点了点头,脸上带着一丝无奈:“是啊,陛下,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不能因为某个地方的出色表现而忽视了其他地方的努力和付出。”
然而,太宗却并不满意这些解释。他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不满:“你们不要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抚州能够做到,为什么你们做不到?”
说完太宗又对着兴元府地区的官员说道:“江卿,兴元府是第一批推广新农作物的地区,为何朕还听说山南地区还有许多百姓,想种植却还要花大价钱购买?说说看?”
“陛下,这……这定然是诬陷,山南地区对比之前在下官的改革下已经大有好转。”
兴元府刺史江守业完全没有想到,太宗会把矛头直接对准兴元府,此时显得有些语塞。
太宗看着江守业,眉头微皱:“江卿,你不要急着否认。之前魏征派人去山南地区调查过,许多百姓都反映,他们想要种植新农作物,但是却要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种子。这其中莫非是魏卿在欺瞒朕,还要在我这诬陷你?”
江守业一听到太宗提到魏征,心中顿时一紧。他知道魏征的能力,如果他真的派人去山南地区调查,那么自己与氏族勾结的事情肯定会被揭露。
“陛下,魏征是朝廷重臣,他不可能欺骗您。”江守业小心翼翼地说道,“也许是他在调查中有所误解,或者是有人故意诬陷我。”
就在此时,魏征突然站了出来,手中拿着一份文书,说道:“陛下,这是山南地区百姓购买种子的收据,上面有各地方官的签名,甚至还有江大人的亲笔签名。”
江守业一看到这个收据,脸色顿时变得苍白。他知道这个收据是自己与氏族勾结的铁证,无法抵赖。
在场的许多大臣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对江守业口诛笔伐,声讨他的罪行。他们的声音在宽阔的大殿中回荡,仿佛一阵阵惊雷。
而李世民,他的脸色从红润变得铁青,双眸中射出如利剑般的光芒。他的胸膛急速起伏,显示着他内心的愤怒。
“诸公视之,此乃吾大唐之地方官也!嗟乎,朕阅尽古籍,亦未曾见有如此狼心狗行之吏,竟以百姓生活之种为私利之资。”
李世民对魏江招了招手,没过多久外面的禁军直接进来把江守业拖走,这是李世民第一次在大朝会上公然对官员进行惩处。
\\\"诸公听之,江守业之事,实为前车之鉴。朕以民为本,视百姓如子,望诸公亦能如朕,用心治理,廉洁奉公,勿蹈江守业之覆辙。若有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者,必如江守业一般。\\\"
\\\"朕知治国之道,首在治吏。吏治清明,则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昌盛。若吏治腐败,则百姓民不聊生,国家衰亡。望诸公深明此理,以身作则,为大唐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繁荣贡献。\\\"
\\\"朕望诸公,皆为大唐之股肱之臣,当以国家为重,以百姓为先。务必秉持公正,廉洁自律,恪尽职守。如此,则大唐幸甚,百姓幸甚!\\\"
太宗言罢,其雄伟的身影在朝阳的金光映射下,愈发显得高大而庄重。随着他缓缓步出大殿,那远处的天际仿佛也被他的威严所笼罩。百官默默目送,他的身影在朝阳的照射下,渐渐远去,但他的话语却在每个人心中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