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问政和辩论(1 / 2)
尽管寒流还没有过去,但无法阻挡长安的节日氛围,朱雀街在昨天就已经张灯结彩,这样一来长安少了一些庄严,多了一丝烟火气。
这次朝贺不同以往,这次突厥各部携带着朝贡来到长安,甚至有很多突厥可汗已经在长安定居。现在长安经常能看到穿着宽大毛绒内衬袍子,这种长袍和沈无忧以前见到的藏民着装极为相似。
不过今年和去年相比唯一不同的是,宴请在今年取消了。一是这场大雪除了关内还有许多其他地方受灾,二就是宫内基本没有多余的粮食了,李世民为了赈灾宫内只留了很少的一些粮食。
对比往年今年多出来一个问政大会,目前京兆府许多有名望的学者大儒,都被李世民邀请到长安。
贞观元年的时候李世民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举行过一次这样的活动,在贞观四年这个时候再次举行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土豆和即将在江南种下的新农作物。
这次来的都是儒家代表,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很多人都是儒家不同的流派。自汉朝独尊儒术开始,其他学说迅速消亡,儒家又快速吸收其他学说,使得儒家内部产生许多派别。
沈无忧这次也被李世民邀请,不过沈无忧只是找了一个角落坐下观察。这群大儒张口就是经义典故,要不是沈无忧观看过光阴长河还真有可能听不懂。
这次说是问政还不如说是儒家的一场辩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分支也越来越少,最后形成了两个统一观点。
一种是民为邦本,抚民以静。“民为邦本”的观点,既是历朝历代所谓的治国“大义”,也是儒家传统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君道观认为国家与民众之间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这是一种比较开明的君民观。太宗深谙儒家君民之道,准备切实推行重民爱民的措施。
第二种是,存百姓为君道。劝唐太宗把“存百姓”奉作“为君之道”的先决条件,这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基础。
这群大儒其实治国水平真的很一般,李世民身边的房玄龄就能甩他们几条街,说了半天就是从霸道再转到王道,最后还是回到本质提出了“民为邦本,抚民以静。”同时又奉行“存百姓为君道。”
后面一些讨论就是如何抚民以静,竟然有人提出以后一些不必要的建设最好不要动工,让百姓休养生息才是王道。甚至还有一些学者在评击五台山的工程,他们听说五台山的灾民在五台山没日没夜的在建设。
沈无忧听到这里已经停不下去了,两眼一闭开始闭目养神。不少学者听到后也开始大肆提倡“抚民以静”用五台山来做反面教材,指出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李世民和房玄龄相视一眼后显得有些失望,其他观点完全符合现在的大唐,唯独他们提出的“抚民以静”已经开始变质了。
“小沈,抚民为静,你看如何?”
房玄龄对沈无忧不着痕迹的眨了眨眼,示意让他驳倒这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