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93 义仓调控(1 / 2)
除此之外, 唐太宗李世民还沿用隋朝的义仓制度,所谓家里有粮,心底不慌。
丰年的时候丰收, 自然要为灾年的时候做准备,义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
义仓制度算的上最早的粮食储备的雏形, 可见古人的智慧。
听到神迹提到自己的义仓制度, 杨坚带着一丝丝骄傲, 后朝小儿竟然还在沿用自己的制度,这说明自己是多么英明。
想到这里,杨坚不由的叹气, 后世小儿还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为何他家的血脉就不能。
明明也开凿运河,明明也去征战扩土, 明明
越想, 杨坚越觉得其实他儿杨广做的不差,只要节俭一些,只要步子不要脉的那么大,说不定隋朝不会二代而亡。
杨坚的思路再一次偏了, “宣太子回朝。”
杨坚下旨,让被贬去修长城的杨广回来。
已经磨炼了三年,想必他这个儿子已经知道民间门疾苦,且有神迹在前, 大隋的命运定会改变
杨广没想到, 三年之前因为神迹他被罢黜流放, 三年之后他再次因为神迹,再次归来。
这一次,他不演了, 直接夺取,权利只有在自己手上才最牢固。
至于什么民间门疾苦,他都记着,当年落井下石之人,一个都别想善终
杨坚再次看向神迹,等着神迹讲述他得义仓制度,为天下百姓的义仓制度。
杨坚:朕的义仓
杨坚:朕的义仓
杨坚:朕的义仓
看天幕上忽然出现杨坚的发言,李世民不禁眉头一皱,同样是文帝,李世民推崇汉文帝,对隋文帝却
看见杨坚的发言,乐瑶决定先对比一下隋唐的义仓之策,二者名字一样,却大有不同。
虽然说是隋唐的义仓制度,但是唐和隋的制度却不尽相同。
隋朝的义仓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是不知怎么就变味了,本来就是为了赈济灾民的义仓,灾年的时候却不开仓不说,还加大了百姓的负担。
不管是丰年还是灾年,百姓都必须上交粮食,眼见着义仓越来越满,隋文帝真的做到了家里有粮,只是他不慌而已。
隋文帝的功劳咱不否定,他算的上一位好皇帝,但在义仓之策上,不得不说,把守财奴表现的淋漓尽致。
乐瑶放出小动画,一排高高的义仓,在义仓的大门口有一把大大的锁。
然后一个皇帝小人走过来,头上几个大字,“不能开”
守财奴三字直击杨坚心口,他勤俭节约,一生为民,守财他守什么财了他不是为了后世子孙攒的么
再说义仓本来就是给隋朝军队准备的,没有军队保护,王朝怎会稳固。
赵匡胤:义仓的粮食到底有多少,够吃五六十年
这个问题赵匡胤一直想知道,今日正好找神迹求问。
主播觉的有些夸张,毕竟真放五六十年,也不能吃了。
但是隋朝义仓的粮食绝对不少,当年李密起义,开放洛口的粮食,据说过来领米的百姓多哒百万口,百姓去洛水淘米,毒把洛水的水给淘白了。
“隋炀帝真能败家,比咱们大宋还能败家。”赵匡美感叹,人真是不能比烂,方才和唐朝别的时候,觉的大宋一无是处。
如今和隋一比,好似也还行。
对于隋文帝的如此义仓制度,唐太宗李世民也点评过,隋朝灾年,灾民遍地,食不果腹,但隋文帝却不开义仓,明明义仓的粮食够所有灾民吃。
舍本逐末,留有那么多粮食不给百姓,只为留给后代,最后不还是被隋炀帝给败光。
在李世民看来,粮食够吃就行,义仓制度本来就是为了让百姓安稳的渡过灾年,而不是为了给后世子孙留有什么。
后世子孙若是贤良,根本不需要上一代给他留什么,后世子孙若是德行缺失,留再多也没用,隋炀帝杨广就是最好的例子。
“儿子谨记。”一旁的李承乾听的认真,神迹讲的生动,比李世民给他安排的两个师傅讲的浅显易懂的多。
之前他只知自家阿耶看不上隋文帝,如今他才知道为何看看不上。
李世民欣慰的眼神看向李承乾,作为自己的长子,李世民对李承乾相当的严苛,从小就教他作一位有德行的皇子。
但和历史上不同,李世民如今还没给李承乾加封太子。
杨坚:后世小儿用朕之策,还瞧不起朕
杨坚被气的,直接坐了起来,后世小儿凭什么敢瞧不起自己,他是开国皇帝,后世小儿又算什么,不过守城之君罢了
杨坚是从李世民文治才进入直播间门的,因此不知李世民之前的功绩。
貌似,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不说瞧不上杨坚吧,反正对隋文帝杨坚的做法不那么赞同。
比如杨坚虽然勤于政事,每天从早忙到晚,五品以上的官员他都亲自询问,亲力亲为照别人看来,隋文帝杨坚是勤劳的明君。
但唐太宗看来,杨坚如此表现却不是贤明而是多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处置,什么决策都由他自己断定。
不敢用人,不信任众臣,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此下去总会出错,且众臣见此武断君王,自然而言不会直谏。
李世民点头,神迹说出正是他心中所想,术业专攻,即便帝王再贤明,总有短板之处。
这也是为何李世民当年成立文学馆,广招贤才,思想的碰撞,让李世民不断地进步。
汉文帝,未央宫。
“后世有如此有德行的君主,乃是百姓之福,朕要向这位唐太宗李世民效仿学习。”汉文帝刘恒很欣赏李世民,他的所做作为,皆利于百姓。
“拿竹简来。”汉文帝刘恒道,他要好好记下义仓制度,有利百姓的政策,若是可行他也要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