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134 低配靖难之役(1 / 2)
朱高煦终于要着手自己的造反计划。
这场谋划朱高煦准备了许久, 因朱高炽父子待朱高煦不薄,因此朱高煦有大量财富来收买人心。
像是济南指挥史靳荣一早就被朱高煦收买,响应朱高煦造反。
随后朱高煦又开始抢夺周边郡县的马匹,同时他又开始拉大臣张辅入伙。
听到朱高煦拉拢张辅, 朱高炽不由的皱眉, 随后又叹了一口气。
朱高炽一叹气,朱高煦就烦躁, “有话就说, 你叹什么气”
朱高炽仍旧不搭理朱高煦,而朱高炽身边的朱高燧也叹了一声气。
换了角度, 朱高燧突然理解了他大哥为啥叹气,“你不配俺哥开口。”
路人甲:明明有赫赫战功,怎么造反上就和失了智一样
路人甲:武力点满,智商为零
主播也想不明白,为何汉王朱高煦要拉拢张辅, 咱们先了解一下张辅是谁。
之前咱们讲靖难之役说过牺牲的大将张玉, 张辅正是张玉的儿子。
张家世代忠良,张辅对明太宗朱棣是决对忠诚的。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对这位有战功的功臣也予以重用嘉赏。
朱高炽圣任大将张辅为中军都督府事务, 并且进官太师, 双倍的职位双倍的俸禄。
不但如此, 朱高炽还给了张辅特权,别的官员的俸禄都在南京支取, 唯独张辅太师的俸禄可在北平支取。
朱元璋听到神迹再次提到北平, 心中不解,都城不是在南京么
如此待遇,但凡有脑子的人也不会造反, 更不用说张辅。
当年张辅爹跟着明太宗朱棣造反,那是因为明惠帝朱允炆不给朱棣活路,且明惠帝朱允炆明显的重文轻武。
他们这些大将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待遇,因此才跟着明太宗朱棣反了。
到了明仁宗朱高炽这,虽然他不主张征战,但对大将功臣是相当的好。
朱高煦听到一愣一愣的,可是跟着他待遇会更好,若他登基,绝对会把大明的江山打到最大
朱高煦:若我登基,天下都是大明江山
“爹,我能开拓疆土,太子他能么,他连马背都上不去”朱高煦情绪激动起来,“我才是继承您衣钵的人啊”
看着自家二弟的豪情壮志,朱高炽的内心终于又波动起来。
朱高炽:没钱。
这两个大字蹦到了朱棣和朱高煦面前,差点甩到朱高煦脸上。
“咱们大明怎可能没钱,没钱,没钱就印宝钞。”朱高煦就讨厌他哥这扣扣搜搜的样子。
然后朱高煦又叹了一口气,他不说话。
对于大明的经济,咱之后再说,先说汗王造反的事。
乐瑶生怕自己顺着的粉丝的话题跑远了,赶紧把话题给扯了回来。
大将张辅肯定不会造反,他不但不造反,还揭发汉王朱高煦造反的行径。
除了大将张辅外,济南道监察御史李浚也受拉拢,但没和济南指挥史靳荣一般同汉王朱高煦同流合污,而是和大将张辅一样,选择告发汉王朱高煦。
这个在明史朱高煦传中有过记载,“御史李浚以父丧家居,高煦招之,不从,变姓名,间道诣京师上变。1”
这一路御史李浚走的艰辛,躲过了追杀才到了京城。
也有叛贼告密,汉王朱高煦越听越觉的自己就是当年的父皇第二,同样被人告密,历史是何其的相似。
确定了汉王朱高煦造反的情报,张辅请求带兵,直接去捉拿汉王朱高煦这个反贼,但最终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亲自去平定这场造反。
朱瞻基可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朱允炆,他当年可是和朱棣御驾亲征过。
朱高煦听到后一脸不屑,他的御驾亲征怎么能和自己当年战场杀敌相提并论,自己当年的英勇决定不比他爹朱棣差。
按理说,论打仗汉王朱高煦决对能排的上名次,靖难之役他可是有赫赫战功。
但是打仗却不是一个人的事,除了将领还得有兵,除了有兵还得有士气。
当年明太宗朱棣之所以能以少胜多,除了他的大将之才外,与他手下人对朱棣的誓死效忠以及百姓对朱棣的拥护也是有重大关系的。
而且当年朱棣造反可是出师有名,朱允炆刚登基就改了先帝之政,如此让“清君侧”名正言顺。
咱们再反观一下朱高煦这边有什么优势。
首先,名不正,出师无名。
朱瞻基是正八经的太子上位,且之前还是朱棣指定的皇太孙,由他坐皇位正的不能在正。
而且朱瞻基对他那些藩王都挺不错,尤其对朱高煦这个叔叔,要在他登基之前半路伏击杀了他的叔叔,不但没惩罚,还赏赐。
朱瞻基也没有乱改他爹的政策,继续与民为利,休养生息。
朱元璋听到他儿子朱棣的好圣孙,不由点点头,“这孩子不错。”
朱棣听此,更加坚定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凭着这样的好圣孙,朱高炽就必须当太子。
父凭子贵的朱高炽。
永乐年
之前朱棣就听到神迹提过自己的好圣孙,但神迹并未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