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我觉得你们这制度就是狗屎(1 / 2)
第157章
苏文仔细翻了一下书页,随后开口说道。
“嬴政,不知道你对于大秦如今的教育以及使用人才的状况怎么看待?”
听着苏文那有些偏现代的口风,嬴政也是思索了很久才回应道。
“国师说的应该是识字和选拔官员的制度吧?”
苏文点了点头。
“你可以这么理解。”
嬴政扶扶下巴,陷入了思考之中。
秦朝以法家治国。
法家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也就是说,在市井之中不能够设立私塾,兴办教育。
整个社会除文吏外,没有具备文字能力的人。
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政府官吏承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
而这一切便是为了统制渔轮,钳制思想,以达到中央集权的效果。
而后的焚书坑儒更是将除却秦国典籍之外,其他各国的典籍全部烧掉。
虽然这么一来,确实遏制了不少人的思想,然而却带来了更大的危机。
至于官员的选拔制度则更为直接。
早当初秦朝的建立的时候主要便是依16靠其强大的武力征服了六国。
在大秦统一六国之后,其官吏的主要来源是以前在战斗中立有军功的武将以及出谋划策的文臣。
除此之外还有推荐制度。
秦国在统一以前就是一个执行推荐制度最好的国家。
一个人如果有才能,经过别人的推荐和国君的考察。
只要国君认为合适就会给予很高的官职。
甚至一个平民百姓一下子就可以升迁到丞相的尊位。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韩信能够直接一跃成为大将军的原因之一。
除推举制度之外还有征辟制度和纳赀制度。
征辟制度就是聘用制度。
宫中通过特征与聘召的方式,从而选拔那些在民间有名望、有道德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士作为顾问或委任政事。
曾经的叔孙通就是通过秦始皇的招聘制度而成为博士的。
当然这个博士和后世的博士完全不同。
相比于后世的学位,这个博士则可以看做一个官职。
而纳赀就是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粮食和钱财可以给以适当的官爵。
一般是在国家需要兴建大型工程,大量需要钱财时才这样做,也是一种买官卖官的行为。
当然了这种情况在秦朝发生的次数并不是不多。
同时中央对官吏实行考核制度。
地方官通过一年的上计,朝廷便掌握了每个官员的功业大小。
随后再根据其功业的大小给予这些官员一定的奖励和惩罚。
考核制度每三年便有一次一大考察。
凭借着其考察的结果或升迁、或罢黜、或留任。
而这些都有朝廷作出统一的决定。
这些举措下来,其实其中包含的问题有很多。
一方面便是这些制度容易造成任人唯亲的情况。
既然每个官员都有举荐的权利,
而人又都是十分自私的。
所以自然很少有人会将这个名额让给外人。
这么以来,便会有一些没有本事的蠢蛋上台。
最后不仅没做出什么功绩还会惹一些麻烦。
而民间之中那些有本事的百姓,例如韩信,张良等人。
由于其身份地位的原因,也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