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受封宰衡(1 / 2)
“王莽之才德可与商朝名相伊尹及周朝辅佐成王的周公并论,在他的努力下,消弥了哀帝时丁、傅与董家之乱而引起的汉朝内乱,挽大汉于将倾,本功不可没。然其女贤淑而成皇后,本该有的食邑与封地赏赐也被他谦让以拒。”
“如今更为了消除可能动摇国本的隐患,他又痛失爱子,反招了家中妻子幽怨。因公舍私,他一直在为汉朝及这天下万民不计代价地付出,却未见什么配得上他付出的赏赐。虽说是他主动推辞,可若就因为他的谦让美德便真的失了赏罚之分明,岂不是要教天下人抛弃谦让之德?”
身为皇室宗亲的刘秀在思索良久之后,挑头便找王政君替王莽鸣不平去了。
孤苦的王政君对亲情感受更深,她觉着王宇的身死对王莽的打击定然也是很大的。对于这个过于大公无私的侄子,她心有不忍,万分怜惜。
因此,对于刘秀的讨赏她不但不抗拒,更也很主动的配合着,想给王莽些弥补,以抚平自己心中生出的亏欠之意。
“你也知王莽这孩子,过于公正无私,每次赏赐他的好处总被推三阻四地。不知秀可有什么想法?”
她亲切的开口,称呼也随意。毕竟刘秀是皇室宗亲,平素也与王莽瞧着亲如兄弟一般地亲近。
“主意当然有。”刘秀自信且开心一笑,继续道:“王莽权势已然巅峰,又不贪恋钱财俗物,他是个圣贤之人,却也是个书生。得圣贤精要的书生视俗物如轻鸿,却大多重身后名,总愿名垂千古,能以自己生时所行引后世所向。”
刘秀说着,同时将手伸进袖中一掏,向王政君递上了他早已拟好的折子。
那是一封请愿折子,请求为王莽提高尊号,并行代表荣耀的九锡之礼。
自他与王莽皆还是黄门郎时,在王莽的有意结交之下,他已将眼中博学贤智的王莽当成了知己。这些年王莽所行,在他眼中更是无可挑剔的大智圣贤之举。
一直负责着教化思想道德,凝聚民心的刘秀,他这次又主动替王莽鸣不平、讨赏赐,除了是真觉着王莽好之外,也有着他的一个目的。
民心教化若有一个榜样,将事半功倍。
不同于饱读圣贤的书生,在普通民众心间,前贤远圣终究离他们太远了。他想为汉朝塑起一个活在当下的圣人榜样,让圣贤的光辉如日月之辉,能切实地照入人们心间,有一个活生生的榜样让这天下万民引以为傲,向其学习、争相效仿。
而这个活在当下的圣人,万民的榜样,自然非王莽莫属。
他翻阅史书古籍,为王莽寻出了两位可与他相辉映的前贤,商朝的伊尹与周朝周公。
商朝的伊尹与周朝周公,分别有阿衡与太宰的尊号。
与这两个一听就很高大上的尊号相比较,安汉公这称号简直土爆了,要给他加升尊号。
新封的尊号不但要一听就很高大尚,更要让人能轻易地从尊号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先贤圣人。
除此之外,不能再只是下道诏书就了事,还得有正式的加封仪式,要隆重到叫汉朝万民都能忍不住口口相传的仪式,叫所有人都知道人生巅峰在此,当向他学习。
这仪式便是他从古书中查翻出的‘九锡之礼’。
九锡之礼,传说是古代帝王尊重、礼遇大臣,而郑重赐九种器物之礼,周朝时曾有过实行这种制度的记录,汉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中也重提并商议过九锡之礼。
车马(黑马八匹,金车大辂)、服饰(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鞋一双)、乐器(定音、校音器具)、朱户(特制红漆大门)、纳陛(御制台阶)、虎贲(守门之军,虎贲卫士百人)、弓矢(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斧钺、秬鬯(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
这九种器物并不算多贵重,却有着特定的规格,未受赏赐之人是无权使用的,它代表的更是一种尊贵与礼遇的象征。
至于王莽新尊号,刘秀更绞尽脑汁地想好了,就叫宰衡。
商朝的伊尹尊号‘阿衡’,当初主要负的是教养、保护并辅佐幼主之职。周朝周公的尊号‘太宰’,负总揽全国政务之责。而今王莽身负二人一应职责,故便将二者合一,称为‘宰衡’。
合上折子,王政君点了点头,道:“是个不错的法子,王莽也当得起这称号。王家多少年来才出了这么一位贤才,是该举世皆知,青史有名,以叫后人继效。只是,以这孩子以往的脾气,怕还会拒绝。”
“无妨,我们将一切备置妥当,只待仪式要开始前通知他便成。万事俱备,百官齐聚,再将消息广传,他总不能不跟着安排走,为谦让而去毁皇家脸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