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驱逐王立(1 / 2)
‘只是一个思子心切的母亲再普通平常不过的请求,准了就是。’
真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听着王政君的回应,王莽心底忍不住暗自腹诽了一句。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姑母啊,你可认得那丁姬?或者曾熟识?”
“自然未曾见过。”王政君带着淡淡的疑惑回应。
“是啊,不仅未曾见过,甚至在之前我们都未曾听闻其名。也不知其是淑是贤亦或...”王莽顿了顿,用着意味深长的语气,继续道:“或如傅仙音那般。”
“这...”
王政君可不是傻子,王莽这一说,她不仅懂他的顾虑,更是瞬时共鸣,深深同忧。
是啊,财权动人心,自古多少人守得住诱惑?
新皇幼年失父,这与哀帝刘欣何其相似。更因中山之祸落了个母子相依,情感更深。即使丁姬目前没傅仙音的脾性与心思,但到了长安可就保不齐了。
刘欣登基时19岁,已然成年,有了一定主见的他都因一个傅仙音将大汉弄的是乌烟瘴气。而刘衎至今仍幼,那耳根子可更软得很。
王政君的眉头渐忧,持着折子,沉默了。
王莽的话却又响起了:“何况姑母之前也与我说过,大汉一朝天子一朝外戚已然成了默认的惯例,丁氏一族何尝不也是遥首企盼?届时,兄弟思念姐妹,舅父思念侄子,一大家子牵情带故的,陛下这些年可是在丁家长大的啊。我王家,我王莽,即使不贪恋权位,但谁又能保得那丁家一族心思正邪?大汉已然风雨飘零、危如累卵,难得稍稳,可再经不起我们去赌,去尝试。为这天下,我王莽可抛头颅,洒热血,只实不忍继续叫大汉万民水深火热。”
说到此处,王莽是满脸的愁苦之情,就差落泪。
望着王莽,听着他的言语,王政君忧心愈甚。之前王莽被遣回封地后的担心吊胆,她想象得出来,因为自己何尝不为他提心吊胆过?
让丁姬入长安,于公,于私,都无益。
想了想,她将折子放在一旁的案桌上,开口:“那就回绝了这折子就是,给点安抚。”
“我也是这般想的,可这母子之情天经地义,我当以何理由回绝?百官又会如何说我,如何看我王家?”
“旧乱方整,你将理说一说,百官自然能懂。”
王莽张口欲言,忽尔又闭了嘴。
王政君皱了皱眉:“莽儿有话直言,与姑母无需顾忌。”
王莽叹了一口气,忧声忧言:“阻止丁姬来长安,于孝礼情义相悖,却只为防患于未然,难免落了个因公假私之嫌。何况前有红阳侯于朝堂上欲动摇皇室根基之闹剧,再加之其一直以来的累累劣行,却因是我王家人不仅未有惩处,更能安稳地于长安城中享福。而我现在却只因一个可能、或许,便绝了未有前罪的丁姬入长安城,断天子的母子情深,这叫莽如何说得出口?即使厚颜说出口,又如何服得众?”
绕了半天,最终还是绕回红阳侯王立身上。
王政君的脸色不喜,眉头更是与皱纹挤成了一堆,她凌厉地盯着王莽,无声地盯着。
王政君的眼神不可谓不凌厉,好在四十多岁的王莽加上前世二十几年的见识与心智,再配着这世的起伏,却还是扛得住。
他无畏地与王政君对视着,只是眼中没有凌厉之势,只有满满的无奈与苦楚。
“侄儿本不欲与姑母知,前阵百官没少与我上折子声讨红阳侯之罪。我一直假装未见地压着,但这弹劾他的折子却不见少,其言愈见犀利,更有人直言骂我,说我之前被遣就国,所谓的大义灭亲,现在瞧来不过是不得势时的处心积虑与丧心病狂。”
说到此处,王莽真的落了泪。
就不知是委屈的,还是念起儿子的身死而伤心。
反正那几滴泪消融了王政君眼中的凌厉。目光变得温柔怜惜的她,不敢问,也不敢安慰,怕越说越叫王莽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