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二章(1 / 2)
第1083章
宁卫民成功激起了俩法国明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接下来才算是能给这俩法国明星带进中华美食的小学里去接受启蒙教育了。
不过既然是启蒙教育,那就还到不了吃大菜的阶段呢。
宁卫民自然是以主打以小吃为主。
于是虽然他还是多数在长城饭店粤菜风味的中餐厅或是坛宫饭庄摆宴请客,但肠粉、叉烧包、水晶虾饺、干蒸烧卖、糯米鸡、奶黄包、姜撞奶、萝卜糕、流沙包……这些广式点心,以及豆浆、茶汤、面茶、馄饨、汤面、拌面、炒面、炒饭、烧麦、豆包、打糕、发糕、包子、饺子、锅贴、馅饼、油条、油饼、糖饼、糖三角、糖卷果、凉粉儿、葱花饼、银丝卷、炸三角、炸咯吱、炒疙瘩、猫耳朵、煎饼果子、萝卜丝饼、门钉肉饼、褡裢火烧、烧饼夹肉、烧饼羊汤、老面馒头、荷叶粥、腊八粥、拉拉儿、疙瘩汤、小肉饭……这些京城小吃却成了主角。
当然,根据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完全只有碳水摄入当然不行,还得再搭配蔬菜与肉食。
这倒也不麻烦,在这方面宁卫民只要点几个糖醋黄瓜、果仁菠菜、炒胡萝卜酱、凉拌海蜇、清拌赤贝、芹菜腐竹之类清口儿的凉菜,代替沙拉和辅菜。
再添上几个糖醋樱桃肉、宫保鸡丁、糖醋里脊、黄金肉、轱辘锤、炸八块、烧羊肉、干炸丸子之类的纯肉菜。
或者是蒜肠、熏鸡、叉烧、清酱肉、酱肘子、松仁小肚儿这类的盒子菜。
又或是烤乳鸽、松针烤鸡、烤羊肉串、烤鹿肉串、烤五花肉、烤蘑菇之类的小烧烤即可。
对于西方大部分国度的外国人来说,这些没有太古怪异味,相对简单且纯粹的吃食,怎么搭配都是很完美的席面。
已经足够把两个法国明星吃得眉开眼笑,为华夏丰富多彩的食品惊叹,感到大长见识的了。
至于京城名满天下的豆汁儿,宁卫民可没给两个法国明星推荐,更没像相声里说的那样,一脚踹倒,硬灌人家一碗。
真要这么干了,那他纯属缺心眼。
虽然这东西说起来连清代的皇帝也喝吧。
确实是跨越了阶级,实现了破圈儿,传承了几百年,能够养生怯病的好东西。
可这东西享受上也是有门槛的,属于上了瘾忘不掉,但成瘾也不易。
好这口儿的京城人基本都是得自家传,是打小就一碗碗让家长捏着鼻子灌出来,练就的童子功。
连他这样的野孩子,没人教给,都欣赏不了。
那他干嘛非得把俩法国明星往沟里带,非得破坏人家对华夏美食的好感呢?
绝对不能啊!
其实都别说豆汁儿了,什么臭豆腐、松花蛋,折耳根、酸笋,只要是带有刺激性异味食品,甚至卤煮火烧、炒肝儿、松花蛋、凤爪、烤腰子这些脏器杂碎也统统都不能。
倒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而是因为即便是小吃,这些也属于小众款晋级版的。
外国人想吃可以,但有个前提,得先得把大众口味小吃先熟练掌握了,才有可能体会到这些吃食的妙处。
什么事儿都跟上学一样,必须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无异于拔苗助长。
然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夸夸法国人,对于美食还真有股子执着的求知欲。
因为虽然从民族性格和习惯的角度出发,自由散漫,精致浪漫,崇尚享乐的法国人和拘束、内敛、勤劳的华夏人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迥异。
但在美食方面,法国人却和华夏人有着太多“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说,无论法国人还是华夏人,都可以对某一道菜侃侃而谈,而不觉得无聊。
彼此都喜欢吃稀奇古怪的飞禽走兽,很重视前菜(凉菜),以及喝酒……
都会为吃一顿美食心甘情愿走很远的路……
都会向家里长辈请教烹饪的方法,并一代代的继承下来……
所以在饮食方面的喜好和习惯,法国人和华夏人其实是很亲近,也很相似的。
当两个法国明星真正欲罢不能的爱上了一些华夏美食,和宁卫民有了更多可探讨的话题,这就进一步为他们彼此关系向良性化转变铺平了道路。
宁卫民甚至抽空教会了凯瑟琳德纳芙包饺子,阿兰德龙和面、擀饺子皮。
而且还征询了两位明星的意见,他用摄像机给这样接地气的场面拍摄了下来,并且获得他们的允许对外公布后,在华夏影迷中取得了极其强烈的理想反响。
就这样,这种于公于私都俱佳的经历和结果,不但真正让宁卫民成为了两个法国明星的朋友,也奠定了他们之间信任的基础。
于是宁卫民顺利地成功推进了他的下一步计划——就是闲暇的时候带着两个法国明星走出他们下榻的饭店,在京城各处逛逛,并且全程用摄像机录制下来,最后剪辑制作成一部纪录片。
这里说的逛逛,可不是像两个法国明星刚来的时候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