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一 西域决战(2 / 2)
这一点,张飞和董卓等人通过乌孙方面而得知,搞得很清楚。
张飞知道康居也好,大宛也好,都是比较强大的对手,人口数量众多,战争潜力强大。
而与此同时,大宛国的地势又非常优越,如果把控了大宛国,基本上就能用较少的兵力将康居国、贵霜帝国进入西域之地的最快捷路线给控制住,将在地利方面占据优势。
到时候出击中亚,就是居高临下,如猛虎下山。
如果汉帝国在未来想要介入中亚地区的争霸,那么掌控大宛国则是必然的。
张飞和赵云一起,还有枢密院派来的参谋团队做了一番商议,认为掌控大宛国是有必要的,而如果想要全面掌控大宛国,只靠目前的这些军队是不够的。
所以在大军会师之后张飞就把赵云派回去,让赵云回去抽调三个军抵达大宛国前线,然后沿途征调鄯善国、车师国、龟兹国、乌孙国等大国和一众小国的军队,让其中一部分到大宛前线支援汉军,一部分作为后勤部队,开始往前线运输粮秣。
如此,汉军四万,再搭配西域诸国联军至少四万,凑出八万军队,在大宛国前线和大宛国、康居联军展开一次战略决战,将康居国的势力赶出大宛国。
同时,张飞也上表雒阳,将自己准备在大宛国开战的消息告诉雒阳,让雒阳方面做一些准备,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等等。
这个便宜行事之权,就让张飞给完全的拿捏住了。
从张飞向大宛国发出通牒的时候,一直到战争准备差不多结束的时候,期间过了四个多月。
汉军和西域各国用相对较快的速度完成了军事力量和资源从敦煌郡到大宛国前线的投放,这其中,汉帝国本身的强大转运实力发挥了大用。
身居雒阳的刘备得知此事之后,决定支持张飞的作战决定,不予干涉,他认为身居后方的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比身居前线的军事将领们更明白当地的军事局势,所以多加插手是不应该的。
甚至于他还把枢密使荀攸派去了凉州,让他带着最得力的枢密院团队去给张飞做后勤转运的调度工作,同时还和西域军区的人一起负责协调后勤路线上的西域诸国。
之后,他还下令将凉州、雍州仓库的三年存粮全部拿出来用作战争之用,准许调拨给大宛前线作战的军队,又征调凉州、雍州的民夫十万、官奴二十万,各式牲畜十万、车辆十五万,用于给前线军队提供粮秣。
汉帝国在刘备的治理下积蓄多年的强悍国力开始全面爆发出来,仅雍凉二州三年的积累就足以支持四万汉军远征大宛国,进行这场十分重要的战斗,从开始准备到全部落实其实还不到四个月,也就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能力极强的荀攸和熟练的枢密院团队给张飞和赵云撑起了前线的一片天。
他们在后方打通了后勤路线的全部关节,直接对接了后勤路线上的每一个西域国家,不仅做到了转运自己的粮食,也尽可能的从当地转运粮食以节约费用。
如此费心工作三个月,张飞和前线的四万汉军、六万多西域联军便做好了向大宛国发动全面作战的准备。
而相对的,在这场作战中,大宛国和康居国在某种意义上是本土作战,打起仗来更加轻松,物资转运什么的也更加便捷,照理来说,他们的准备应该更快一点。
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张飞已经做好了发动进攻的准备、就等着赵云从后方归位,就可以两路进兵、对大宛国发动全面作战了。
而就在这个档口,大宛国和康居国仍然没有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
一来,大宛国内部对于要不要打这场仗是有一些争议的。
虽然康居国是表明了态度要和汉军交手,要把丢掉的面子找回来,但是具体来说,大宛人也知道康居国内部是个什么问题,其国家东部靠近大宛国这一块的贵族酋长们对于大宛国比较重视,而西部草原上的贵族酋长们则对此缺乏兴趣。
究其缘由,还是双方利益着重点不同。
东部的贵族们更加在乎与大宛国的商务贸易,在乎那一块经济利益,失去了大宛国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但是西部的贵族们则和大宛国缺少商贸往来,听说了之前在乌孙,康居的那支军队被汉军全灭,觉得讨不到好处,所以不愿意配合东部贵族们作战。
康居王能够在一些不那么敏感的问题上号令他们,但是在涉及到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康居王也做不了太大的主,只能不断的调解协商,但是调解来调解去,也无法就东西部的联合抗敌问题达成共识。
就在汉军调集兵马粮草,整个关西地区开始动员支援战争的时候,康居人在不断的扯皮,不断的调解。
东部贵族一定要打,西部贵族兴致缺缺,不想为了不涉及到他们利益的事情付出什么代价,就是不愿意出兵。
偏偏东部贵族们见识到了汉军强悍的战斗力之后,觉得他们单独迎击汉军的话万一损失惨重还打不了胜仗,那他们不仅要在大宛国输光光,甚至于在康居本国的利益都有可能被吞并掉,所以也是心怀忧虑,迟迟无法下定决心给自己来一个总动员。
康居王倒是能从整体利益的方面来考虑这件事情,想要推动大家彼此协作,和汉军对抗,但是他显然无法强制使得西部贵族们一起加入到这场战争之中。
大宛国受到康居国内部矛盾的争端影响,对于要不要开战也非常犹豫,内部争端不断。
而汉军方面,董卓和王充为了给汉军争取时间,不断派人乃至于亲自去大宛国和国王会谈,假意劝说国王全面投靠汉帝国,抛弃康居国,以此给大宛国王和国内主和派很大的迷惑性。
于是乎在双方主和派势力的影响下,主战派的战争准备就比较拉跨了,四个月的功夫,军队动员了一半多一点,粮秣运输储备还不到两个月的量。
康居军队在大宛国前线协助防守的只有一万多人,当初号称要支援他们十万大军,结果现在还有九万人不知所踪,而大宛国方面倒是动员了两万多人在前线防守,但是剩下的人还要动员的话,难度就比较大了。
不下一点决心,不把国家状态彻底置于战争状态之中,是无法实现总动员的。
于是,到贞观四年七月底的时候,汉军主导的多国联军和大宛康居联军之间的实力对比是完全失衡的,双方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准备也是失衡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