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零六 董卓的调职请求(1 / 2)
新的执政团队,新的执政气象,需要一次干脆彻底的展示。
除了帝国的本质无法动摇之外,大家也都认同可以用一次正儿八经的于国家有利的功绩来彰显古文学派的能力。
今文学派解决不了的事情,今文学派给大汉带来的耻辱,我们古文学派要彻底解决,一雪前耻。
所以刘备提出的这个建议没什么人反对,支持的人倒是不少。
而且并州问题确实严重,确实到了需要解决的时候,没人可以忍受一支不受朝廷控制的武装部队能把势力蔓延到黄河边上、距离雒阳只有一百多公里的地方。
巧的是,在这个比较关键的时刻,刘备接到了董卓的私人信件。
大意是董卓希望刘备可以帮他调回雒阳出任职位,而不是继续留在并州,董卓觉得并州局势不太稳定,自己的能力有限,怕搞不好并州让刘备生气,所以希望刘备另请高明。
这个并州牧,董卓不太想做了,他更想在安全的地方做官。
看完这封信,刘备想了想,觉得董卓这边也是有点意思,于是给他回信。
大体意思就是说想回来可以,但是需要功劳,这一波建功立业的大有人在,没回雒阳的也大有人在,而你原先是袁氏故吏,我是希望你可以避避风头才把你放在并州的,现在回雒阳对你来说不是好事。
如果你实在是觉得并州凶险待不下去了,也不是不行,我可以帮你调职,调任徐州,去做徐州刺史,解决掉徐州目前尚未解决掉的叛乱,然后靠这個功劳再给伱调往雒阳,你看如何?
或者说如果你愿意,可以留在并州,朝廷正在规划对并州用兵征战的事情,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以并州牧的身份发起第一轮进攻,建功立业,不也是很好的选择吗?
董卓接到刘备的信件之后,做了一番考量,权衡利弊之后,很是纠结。
能在并州立功当然好,他想答应,但是想了想公孙瓒的事情,又觉得心里没底。袁氏作为曾经的靠山被他放弃掉了,刘备看上去很可靠,但好像又不是那么完全可靠,他不敢确定万一出了什么事情,刘备会不会和放弃公孙瓒一样放弃他。
当前,董卓在政治上相当的敏感,无法承受更多的政治风险。
所以董卓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放弃这个并州牧,选择了第一条路,去徐州,做徐州刺史。
他已经不在乎什么州牧什么刺史了,反正主要是去徐州打仗的,打完仗直接去雒阳,孬好能捞个九卿,以后熬熬资历,混个三公未可知,留在并州,职级更高,危险系数也直线攀升。
眼下,还是求稳比较好。
大半辈子冒险求生存的董卓现在上了年纪,也不再追求刺激,而开始追求稳定了。
而他的这一选择让刘备有点意外,不过还是没有拒绝董卓,答应了他,让他主动上表请求调职。
建安元年十一月初,雒阳朝廷接到了并州牧董卓的调职请求,经过一番研究,雒阳朝廷——主要是刘备决定答应董卓的请求。
于是他对外宣布,调任董卓出任徐州刺史,专门负责徐州剿贼事宜。
而原徐州牧刘焉则因为剿贼不利、不经请示更换郡国太守、国相等等罪名而直接去职。
看在汉室宗亲的份上不治你的罪,但是你也别做官了,回家抱孩子去吧!
是的,这倒不是刘备没事找事儿给刘焉穿小鞋,实在是刘焉这家伙办事儿不讲规矩,自己露出了太多的问题,只要一抓,立刻就能处理。
从中平六年开始,刘焉就开始跟一群徐州黄巾军打仗了,打了快两年都没有结果,打得徐州没办法安心生产,自个儿的架子还非常离谱,使得徐州很多地方官员与士族豪强都对他很不满。
结果这家伙打黄巾军不行,打土豪倒是有两手。
琅琊国、东海郡、彭城国等几个郡国有不少豪强家族因为和他关系不好、没有听从他的命令,反而和他对着干,于是被他以通敌的罪名灭族了。
第一次灭族三个家族,第二次灭族六个家族,第三次更狠,直接把彭城国十个规模不等的家族一锅端,理由是泄露军情、通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