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记录在纸张之上的,只有风轻云淡(1 / 2)
336:有张良之才,存魏征之心!
这是刘基在元朝最后一次辞官。通过刘基的三次辞官,能看出很多东西了。
第一,刘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
第二,刘基先后三次为元朝效力,可见有传统士大夫的“入仕”心态,他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但社会太黑暗,容不下棱角分明的刘基。
第三,刘基讨厌方国珍这样的反元义士,可见,他受儒学影响极深,骨子里并不赞成乱臣贼子的造反。
正是因为刘基骨子里不认可反贼,这也是下文,他为何不愿接受朱元璋招揽的原因。
二、太祖下金华,刘基始得出。
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于是。
有些民间文学便借诸葛亮的例子,说朱元璋去请刘基出山的时候,也曾“三顾茅庐~”。
其实。
刘基并没有享受过诸葛亮的待遇,因为朱元璋和刘备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君主。
不过,朱元璋请刘基来南京,的确也费了不少周折,第一个向朱元璋推荐刘伯温的人,是胡大海。
元末的浙东,有“浙东四先生”之称,分别是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人,《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
十二月,遣使征青田刘基、浦江宋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
胡大海荐四人贤,故遣使以书币征之。
注意,朱元璋请“浙东四先生”,并没有亲自去请,而是“遣使以书币征之”。
即。
派使者带着书信和金银去请这四个人,结果,四人来了三个。
对此,《明史·刘基传》记载: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
在《明史》中,宋濂、叶琛、章溢三人都是一次性请来的,只有刘基是“基未应”,可见,刘基的“架子”很大。
不过,当时朱元璋求贤若渴,一次请不来不要紧,他可以再请一次。
《明史·刘基传》云: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也就是说,朱元璋这次派了一个叫孙炎的人带着书信再去请刘基,刘基终于出山了。
其实,这一次,也没这么容易。
《明史·孙炎传》记载:
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
炎使再往,基遗以宝剑。
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
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翻译一下。
刘基不愿意往,朱元璋再次派孙炎前往,刘基闭门不见孙炎,但他也不想得罪孙炎,便命人送给孙炎一口宝剑。
孙炎作了一首诗送给刘基。
意思是。
“宝剑应当送给天子,我作为臣子的,不敢收你的剑。”
于是。
孙炎把宝剑还给了刘基,并且给刘基留了一封长信,刘基看过信后,终于肯见孙炎,最终被孙炎送到南京见朱元璋。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虽然先后两次去请刘基,但都不是亲自去的。
朱元璋的使者孙炎对刘基始终以礼相待,并没有用强,刘基最终还是投奔朱元璋。
至于刘基为何改变主意,或许是因为他看到了朱元璋的诚意,也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已经盯上他,他别无选择。
朱元璋没有亲自去请刘基,是不是意味着朱元璋不重视刘基呢?
其实并不是,刘备当初“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还在荆州依附刘表,他几乎一无所有。
而朱元璋请刘伯温的时候,已经是占领了江淮,加之当时的浙东处于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三方势力中间,不到万不得已,朱元璋是不会以身涉险的。
所以,朱元璋和刘备“求贤”时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接下来朱元璋的安排,也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重视刘基。
《明史·刘基传》记载: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刘基到南京后,立即给朱元璋呈上自己的见面礼,即“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新盖了一座礼贤馆来安置刘基,对他可谓“礼遇有加”。
其实。
朱元璋邀请刘基加盟,是因为刘基名声在外,但他并没有想到,刘基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会起到重大作用。
三、运筹于帷幄,制胜于无形。
刘基来到南京后,立即就干了一件别人想干,却不敢干的大事。
《明史·刘基传》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
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
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元朝末年,朱元璋作为郭子兴的女婿,继承了郭子兴的衣钵,而郭子兴作为北方红巾军的一支,隶属于北方红巾军领袖韩林儿(韩山童之子)。
所以,从名义上来说,朱元璋是小明王韩林儿的臣子。
因此朱元璋一直采用韩林儿的年号“龙凤”来纪年。
韩林儿虽然势弱,也不在朱元璋身旁,但每到年初,朱元璋都会命人为韩林儿设立御座,群臣集体向一把空龙椅行礼。
因刘基是年底加盟朱元璋的,因此正好赶上年初的“御座行礼”事件。
于是,就发生了奇怪的一幕:众人都向龙椅行礼,只有一个人不跪,显得非常突兀,而这个人,就是刘基。
刘基不仅不跪,反而讥讽道:“韩林儿这个竖子,不值得奉之为天下之主!”
刘基这么做,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不快,反而深得朱元璋之心,因为朱元璋抛开韩林儿也只是时间问题。
朱元璋因此开始重视刘基,但朱元璋真正在军事上相信刘基,还是在“龙湾之战”之时。
公元1360年。
陈友谅取代徐寿辉,自立为帝,他沿江而下,打算和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陈友谅势如破竹,一举攻破了南京上游的重镇太平。
太平失守,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和猛将花云战死,一时间,南京城人心惶惶。
《明史》云:
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