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皇帝,权贵与百姓(1 / 2)
【废易青宫】
开皇末年,独孤皇后在废长子皇太子杨勇立次子晋王杨广的储君决策问题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隋文帝夫妇曾对长子皇太子杨勇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但杨勇向来行事率性、不拘小节,与隋文帝夫妇一贯严正的作风相冲突。
杨勇喜好声色,而东宫没有嫡子,尤其是不善待太子妃引起了独孤皇后强烈不满。
杨勇这一系列行为严重违背了独孤皇后重视嫡长、重视世家门阀联姻关系、保证宗法权力的稳定过渡的政治理念。
其后太子妃暴死更是加深母子裂痕,独孤皇后开始虑及身后权力转接的大政。
杨坚夫妻向来喜爱的次子晋王杨广,才智出众、素有抱负。
杨广不仅在平陈统一战争中表现突出,之后在镇守江南期间为稳定刚刚统一的江南局势颇有成效、政绩突出。
而杨广“阴有夺宗之计”,苦心经营多年,他虽位高权重,但始终表现得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
在皇太子和晋王表现此消彼长的权衡下,独孤皇后终于狠下心来,利用自身强大影响力策动了开皇末年的易储大政。
独孤皇后上以动至尊视听,下以揽权臣智力,竭其权智终至完成其“外预朝政”的最大之作。
但她无法料到的是她和文帝寄予厚望的杨广事实上务功之心强烈。
因其急功近利、刚愎自我、行政刚猛,虽成就了隋帝国四海之威、大运河流波千年,但同时内削勋贵造成统治阶级离心叛变、对外用兵无度威信大失、对下滥用民力群盗蜂起,从而导致富强的隋朝二世而亡,
因此后世不少史家学者也把隋亡责任归咎给独孤皇后。
客观来说,虽然独孤皇后参与选择的太子杨广最终被浩浩青史确认未能担当起让大隋长治久安的重任,杨广对当时的大隋,乃致天下百姓是有大过的。
但是,杨广对华夏的功业却是无比巨大的,仅以大隋一朝而言,他无疑是一个不知民生疾苦,急功近利的暴君。
然而,暴君并非昏君,着眼于悠悠华夏之青史,其一力推行修筑的京杭大运河,贯通了南北,缝和了华夏南北,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南北经济发展,真正的为自始皇帝开始的天下大一统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这是万世之基。
并且,杨广还接力与发展了其父杨坚打击世家豪强以及关陇贵族的举措。
自南北朝以来,府兵制大行其道,曾经的良法已然变成的新王朝的隐患,府兵只知门阀之主,不知皇帝,如此下去,大隋王朝终将亡于门阀。
杨广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为了后世子孙计,为了大隋江山计,杨广采取了一个一举两得的措施——征讨四夷。
军权着,君权也,执兵着方能为皇,想要消耗世家门阀的力量,必须消减其所执掌的府兵。
征吐谷浑,征林邑,征契丹,大宴突厥,征流求,这一系列的征讨之下,四夷拜服,世家门阀亦获得了无数功勋,如果杨广就此收手,世家门阀不会造反,大隋也不会亡于他手,更不会得到隋炀帝这一恶谥。
但是,杨广没有停手,他的父亲只是压制了世家门阀,而他要彻底根除世家门阀之患,为后世子孙留下万世不移之基。
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在杨广的英明领导下,无数场对外战争的胜利,让世家门阀子弟,府兵无不渴望上战场,为圣君效力。
于是,在所有人的期许下,杨广如他们所愿,征府兵百万,发兵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次次失败,府兵死亡数十万,这无疑极大的重创了关陇贵族,世家门阀的力量,但是也极大的消弱了杨广的威望。
惨烈的损伤让关陇贵族,世家门阀从杨广的算计回过味来。